? ? ? ?把時間當朋友這本書,從時間與人們關系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所產生的焦慮感,恐懼感,以及那些即勤奮又懶惰的生活狀態,我們追求立竿見影,追求確定性的標準答案,害怕學習這個堅持、不斷受挫的過程,害怕不確定性,害怕努力沒有結果,害怕浪費時間,覺得自己已經過了學習的年齡,之前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心里無比焦慮,其實無論我們如何對待時間,時間終歸是自顧自的流逝,分秒不差,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能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意識要與我們大腦的思維惰性與思維慣性作斗爭,來逼著自己進步,認識到人們其實很難接受與自己已有經驗和知識相左的信息或觀念。雖然自己目前做的事情可能效率很低,機會成本很高,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這是我目前的全部認識、知識、觀念中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先行動起來,再慢慢修正,終究會變好起來的吧。——一切都靠積累
第一部分--醒悟
對于大腦與自己:自己的大腦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因為我的大腦并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心智,在我的大腦懶惰、跑偏、注意力不集中時要用我的心智把大腦拉回來,比如早晨起不來、學習經常胡思亂想的時候。
對于學習與積累:對于不知道是否有用的東西,既然覺得以后可能用得到,先學著好了,技不壓身,免得以后像自己的英語一樣,后悔之前沒有好好學習。
第二部分--現實
1.速成絕無可能—認識到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然后堅持下去,別放棄。就像寫作,之前沒有寫過,不知如何落筆;就像英語單詞,背了經常忘記;就像編程經常顧此失彼,這些都無比正常,要掌握一項技能,這些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有些階段是無法跨越的,技能的增加曲線不是線性的,而是每到一個階段會有一個瓶頸期,在瓶頸期你會覺得自己錯誤不斷、漏洞百出,大不如前,別著急,這是你大腦神經元開始建立連接了,因為不熟悉路徑,所以經常出問題,一旦熬過這個時期,技能即會大大提高,但這個時期可能非常非常的長,所以一定堅持實踐,別放棄,用心智、思維不斷改善自己的方法,遇到瓶頸期說明里成功以及不遠了。時間終究會給我答案。
2.交換才是硬道理—用我有的交換我想要的,鑒于自己目前什么都沒有,所以自己想要的只有通過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換取。
3.完美永不存在—完美的經常是脆弱的,無法接受不確定性的,有些人以這個做不好我就不做,我是完美主義者為借口,其實內心的想法是這個事情我沒法一下子做好,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下就做好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時時刻刻忍受不完美的狀態,一點點的向前推進,最終完成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完美的,缺憾一定存在。
4.未知永遠存在—對幾乎所有的事情我們都無法全知全曉,不要鉆牛角尖,詢問沒有意義的問題,遇到自己不知道,不了解,解決不了有意義的問題時,先記下來,然后帶著未知前行,這樣在自己今后的逐漸積累中,記錄在案的問題就獲得了重新審視的機會,以后也許就會得到解決。-----記錄非常重要,如果不記錄以后就會因為忘了而錯過獲得答案的機會。
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自己的現狀都是自己曾經選擇的結果,在本職位就把手邊能做好的事情做好,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不要好高騖遠,被不切實際的理想綁架,靠積累,靠實踐,靠學習來改變自己。
6.與時間做朋友—記住以上的幾點,接受現實的不滿意與不完美,積累,學習、實踐,觀察、記錄、反省,堅持。
第三部分 管理
1.估算時間—熟悉的任務,估算時間準確。不熟悉的任務,或者學習新知識,實際花費時間要比想象的長得多。在做任何事情前,先判斷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時間。
2.及時行動--想到事情別拖,馬上開始,以后不許等到某某整點,某某時間,現在!馬上!立刻!工作,學習都是如此。開始做事必然會面臨做錯,做不好,這是最正常的事情,也是現實,坦然接受就好了。不要在意外部的負面評價,做不好的人才會去嘲笑別人,做事就開啟做事的處理系統,自己的情感就不要太在意。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絆絆走過來的。
3.直面困難—做困難的事情,才會讓自己進步,簡單的事情不會讓自己受到懲罰,自己不會做的不好,但是,簡單的事情是不會讓自己進步的,回避困難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但真正的事情大多是枯燥、無趣、充滿不確定、必定遭遇無數困難挫折的,如果只做簡單的事情,永遠無法接觸到事情的核心和本質。就像學習編程、學習英語一樣,數組、函數、指針、寫作、口語、聽力都是很困難的部分,如果不把這些搞下來,進步會很困難。面對一個要學習的東西,找到困難的部分堅持突破,一定中進步比較快。
4.關注步驟—做任何事情要關注內容、原因、目的、方法四個方面,在方法層面要從領悟內容入手,細分、拆解任務,直到每個小任務都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比起盲目,學習方法是更加重要的,學會思考完成任務的方法,關注落實每個步驟,會讓你更聰明的工作。對于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需要 考慮,第一:對于一項任務如何尋找合適的方法?第二如何堅持的執行下去?
5.感知時間—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基于過程記錄時間,記錄自己每天用于工作、學習的純時間,會讓你對于時間的感知越來越準確,對自己的進度、速度會有更準確的判斷。
6.記錄時間開銷—一支筆-一個小本子,記錄自己每天時間的消耗,看看自己的純時間如何占比多少。
7.制定每天的時間預算--記錄時間開銷、制定時間預算是我每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用10分鐘對記錄當天的開銷,第二天時間的預算,標注權重,最后看看自己如何選擇。
8.計劃—計劃的前提:目標現實可行。行動起來才知道目標是否實際,計劃是否可行。證明目標可行的參照系:有人做到了,我與那個人的差距不大。長期計劃并面臨太多的不確定和未知,很難實現,所以能先定個周計劃已經不錯了。比起計劃,行動更為重要,馬上行動。做任何事,都會:小心摸索,失敗,失敗,逐步熟悉,失敗,失敗,在失敗,認真反思,卷土重來,直到成功的一系列階段,失敗是比如經歷的過程,越早經歷,進步越快。
9.任務列表—把要做的事情整理成表,免得遺漏,沒必要工整,觸手可及,隨時記錄,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個:對目標實現有益。逐一完成列表事宜時,成就感會增加,如果突然想到其他事情,不要打斷列表,添加到下一階段即可。列表一旦開始一定堅持到底。如果任務復雜,可以建議一個項目核對表,以防萬無一失。
10.預演--萬事皆可提前準備、萬事都需提前準備。我與作者一樣有公眾面前的強烈恐懼,通過對自己每個觀點,每個事例,甚至每個句子的準備,做的幾倍的準備內容,可以無畏恐懼。
11.驗收--合理驗收機制制定可以增加team成員的積極性和可評估性。問題:如何制定合適的驗收機制?
第四章學習
通過對于知識\技能的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工作\生活方式,為我們提供一個缺席你的平臺.
學習知識的途徑:1.體驗-感官體驗 ?2.試錯 ?3.觀察 ?以上三項都涉及自身的經歷經驗的局限。閱讀讓人突破了自己經歷的局限,可以得知他人試錯和體驗的結果。
正確的思考:科學方法論
經驗的局限:個人經驗局限,群體經驗局限,不僅僅存在通過個體或群體經驗獲得的知識,還存在于個體或群體經驗相悖的知識。
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基礎:閱讀理解能力 寫作在自學能力中占據重要地位:簡潔、有效、樸素、具體,準確的文字記錄知識和經驗,然后通過信息共享獲得更多知識、經驗的能力。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例子:英語學習。 ? 學習進程:會有平臺期,大腦的神經元在建立連接。
第五章 思考
1.勤于思考—獨立思考是知道一個結論后,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到的結論有無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衡量揭露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常見的思維謬誤:1,迷信權威:即對一錘定音的確定性的渴求.2,訴諸感情:無法冷靜的分析問題,用情緒解決問題。
2.思維陷阱--1.概念不清:任何一門知識基礎概念是最重要的,頭腦混亂的人往往是吧不是一回事的東西當一回事,他們構造的世界的概念粗糙、混亂、未經細分與整理。例子:目標與計劃,上學與學習、看法與事實。 ? 2.拒絕接受不確定性-希望用二分法解決問題
3.因果關系--因為A,所以B得時候。—A是B的理由嗎?A是B唯一的理由嗎?A是B最重要的理由嗎? ?互為因果的情況存在,比如內因外因互為因果起作用。自證預言:當你相信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往往就做不好。
4.相關命題—原命題、逆命題、反命題、逆反命題
5.舉證責任—誰主張,誰舉證。當有一方拒絕承擔舉證責任,那么討論就無法進行了。他們的邏輯:既然你證明不了我是錯的,罵我就是對的。他們忽略了,對于任何現象,錯誤的解釋都有無限多種。另外,證明否定論斷要比證明肯定論斷難得多。
6.案例局限—以偏概全,一種經驗在某人身上應驗了,并不一定會在其他人身上應驗,可能在這個案例中有你不了解的細節,而且,在用案例說明道理的時候,要時刻注意案例與結論間的邏輯關系,避免以偏概全。
7.對立論證--面對一個結論,要從其他角度和對立角度出發去思考,其合理性與邏輯性,意識到對立論證的存在,哪個更合理,就接受哪一個。
8.張冠李戴--論點與論據真的存在邏輯關系嗎,人的大腦有一種思維慣性,就是自然會把因為所以聯系起來,哪怕他們之間沒有正確的邏輯關系。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容易被那些喜歡張冠李戴,胡攪蠻纏的人鉆空子。
9.辨析感悟--感悟距離道理還有很遠的距離,他們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感悟來自個體經驗,道理具有普適性。別人的經驗,對你的建議、指導、忠告,可能來自他的個人經驗。對于指導者:容易好心辦壞事,對于被指導者:容易受到指導者的誤導。(成功者的分享)
10.克服恐懼—死要面子,拒絕改變,順從多數,自我欺騙,簡單粗暴分類,這些都是都可以歸結于人的恐懼和恐懼帶來的懦弱。理解他人的恐懼,用自己的積累來克服恐懼。
11.輔助工具:語言的表達有利于思維習慣的建立。多用句型:···是一回事,···是另一回事。···和···根本不是一回事。···不一定···。···,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解釋)。···,而事實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復雜(簡單)。···看起來像···可是···。···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因為···。···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關系。···和···可能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系,他們可能互為因果。···和···之間的比較可能沒有任何意義。···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的本質是···。···有一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盡管聽上去很有道理,然而卻完全不現實。···也許有人會說···,但這種質疑卻···。
要警惕的句式:1.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無法分清是自己的觀點被批評還是自己配批評,可以說任何觀點都有些可取之處,這樣說沒有意義。2.我發現···還是有一些道理的。與1一樣,在垃圾堆里淘寶。3.要是···就好了。過去和現實多無法改變,這樣說沒有意義。
第七章 應用
1.興趣--往往不是有興趣才做,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沒興趣常常是做不好的理由。
2.方法--技能、學習的成功都依靠策略和堅持。堅持是最重要的,方法也常常是在堅持中逐漸尋找到的。
3.痛苦--人類都有忘記痛苦的天性,而快樂則是容易記住的。在做需要記憶大量信息的工作時,要把這件牧場當做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來做。
4.運氣--任何事情都有運氣和技能兩方面原因相互影響。有些事情完全靠運氣比如彩票,有些則完全靠技能,如下棋。大多數事情居于兩者之間。可以通過選擇回避壞運氣,方法:1.提高技能值,多做更加依靠技能的事,在技能沒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要依靠運氣。(炒股)2.盡量不做可呢能倒霉的事情。
5.靈感—靈感從神經學來看是大腦中灰度細胞之間的連接,某種信息輸入閱讀,灰質細胞間的聯系就越多,然后在達到某個值時,就可以融會貫通。
6.鼓勵--多多鼓勵身邊人。大多數人以潑冷水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