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三日,出伏了,三天后就是“處暑”節氣,算是徹底地告別炎熱了;早晚溫差大,秋風陣陣、涼意習習的日子不遠了。每逢節氣的更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習慣及飲食等就要有相應的變化。出伏后,老人常說的:“三做三防三不要”是指的哪些呢?下面我來一一為你解答:
一、三做
1:貼秋膘
出伏意味著秋天即將來臨,經過三伏天的高溫酷熱,體內的營養流失了不少,這時候,適當吃些牛肉、羊肉,多補充些蛋白質等人體所需的營養,在早晚秋涼的時候,不容易感冒、精神狀態也好。特別是農民朋友,現在正值地里的蔬果、莊稼陸續成熟的時候,適當貼秋膘,營養跟上了,才更有力氣迎接秋忙的辛勞。
2:早睡覺
老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有些朋友夏季天熱時吃不香、睡不好;秋天了,日漸涼爽的晚上有助于人們早早入睡。因此,少熬夜、少刷手機、早些睡覺,睡眠充足了,大腦和身體各器官休息好了,健康也就自然地恢復到了最佳的狀態。
3:多運動
三伏天,動一動就渾身出汗,現在不少朋友夏天幾乎都是在空調房里度過;由于怕出汗,導致外出運動也少了。出伏后,在早晚溫度較低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戶外運動有利于排除體內積存的濕氣。“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煉”,除了飲食,運動也是取得健康的最簡便易行、有效和經濟的方法;在登山、慢跑中多與大自然接觸、多進行日光浴,體質會日漸增強、精力會日益充沛、吃飯也會很有食欲。
二、三防
1:防秋燥
秋天,天氣逐漸干燥,人們很容易出現上火、嘴唇干裂等現象。這時一定要適當多吃一些如:蓮藕、芹菜,百合、銀耳、葡萄、桃子、梨等等有助于滋潤生津、防秋燥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菊花茶、蜂蜜水、山藥粥、鴨肉等防燥又滋補的美食。
2:防感冒
早晚溫差大時,不少朋友因穿衣不當,很容易著涼感冒。早晚外出時,記得隨時備一件長袖衣,保護好關節、肚臍、腳趾等容易受涼的部位;晚上夜風漸涼的時候,盡量少開窗睡覺。中午雖然很熱,注意出汗后不要急于洗涼水澡或者將空調開得溫度較低,出汗后毛孔大開,被冷水冷風侵襲后,很容易引起傷風感冒。
3:防秋熱
雖然早晚天氣涼爽了一些,但秋老虎、夏季的余熱還未完全散去,特別是中午陽光爆曬,讓人有干熱的感覺,而且也會令長期在室外工作的人中暑或者產生不適。因此要注意多喝熱水、多休息,對于防暑不能松懈。
三、三不要
1:不要再吃生冷食物
老話說:“立秋以后不吃瓜”,夏天的西瓜、冷飲等最受歡迎的解暑食物要少吃,以免造成腸胃不適、鬧肚子,“秋不食瓜”就是說得這個道理。
2:不要貪涼
現在,有些朋友非常依賴空調,稍微熱一點就受不了。出伏后,對空調的使用要適度、合理,不要把溫度調得很低、避免整日整夜地開空調,注意室內勤通風。另外,少洗冷水澡、不要被秋雨淋。
3:不要貪吃
有的朋友忍了一夏天沒有大吃大喝,出伏后,天氣有些轉涼、胃口也好了,各種美食也不忌口了、一下子想把該補的都補回來。這時,一定要注意控制食量,不要暴飲暴食、貪吃過度;吃得多了,身上的肉又要蹭蹭上漲,腸胃負擔也加重了,不僅對身體不好、也不利于腸胃健康。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再現實一些的說法就是“身體是掙錢之本,是立家之本”。明天就出伏了,我國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北方一些地區秋意漸濃,而南方仍處在未褪的暑熱之中,希望你我他根據身邊的天氣變化,對生活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隨時做好防護,保重身體健康,減少季節變換對身體的影響,讓家人多一分安心。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