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古人的聯系,往往通過信件或者口信,一來一往可能需要很久的時間,而在戰亂年代,一別可能就是音信全無,生離或許就是死別,若是要再見一面非常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朋友從大老遠來會那么高興,喜形于色。
而現在,各種聯系非常方便快捷,朋友似乎很近,時時可見,其實心卻遠了,要想“不亦樂乎”,難。
每天面對別人,都在笑,賠笑、憨笑、靦腆地笑、不好意思地笑、和別人大笑、對上司的不得不笑……笑,卻沒有樂,沒有從心里發出的樂,更沒有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那么,快樂去哪了?
收到快遞,是高興,是物質之樂。
和朋友同事出游,是快樂,是一時之樂。
和知己或閨蜜吐露心事,是舒坦,是減壓之樂。
和同興趣的朋友分享,是心樂,是長久之樂。
去哪找同興趣的朋友?身邊好像總是躲躲藏藏不肯交心的朋友同事,自己的興趣似乎總是唯一、總是孤獨。從心理學來說,這是自然的“心理分工”,人總想和他人在一起,但又不愿意與別人一樣。所以,地方越小,能找到同道之人的幾率就越低。
好在,有強大的互聯網,有無數的QQ群和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找個適合自己的群,大膽地分享和交流,很可能,樂,就在這分享和交流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