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成本因為選擇而起,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那么已經花出去的錢,還有沒有選擇呢?沒有,因此也就不是成本了。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經濟學的所歷史成本不是成本,當然既然歷史成本不是成本,因此準確的說應該叫做歷史指出才對,我請大家記住時間是成本的重要維度——時間不同。成本的計算天壤之別。那么人們的行為,就會表現出巨大的差異。
例如,外地人到了北京,總有盡可能看看長城,然后本地的北京人,反而可能沒有到過長城。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時間不同成本就不同,人們的行為也就不同。
我身在杭州要去看長城的話成本是多少呢?是往返北京的1600元機票錢,加500元兩地往返機場的打車錢,加往返北京過程中的時間價值,再加上從北京市區到長城的往返打車錢,看長城的門票錢,以及看長城過程中的時間價值,但是,假如我已經到了北京,再去看長城的話,往返北京的機票錢還是不是成本呢?當地往返機場打車還是不是成本嘞?往返北京過程中的時間價值還是不是成本嘞?都不是。
首先,從杭州到北京行程中的時間和金錢不再是成本,因為已經花出去的東西沒有了選擇,我們說歷史成本不是成本。在看返城中的時間和金錢同樣也不是成本,因為即便不去看長城,這個錢照樣要花,這個時間照樣要花。除非我準備待在北京不回來了。
朋友們比較一下,我從杭州去看長城和到了北京再去看長城,兩者成本是不是差別巨大呀?至少差了2100元,實際遠遠不止。那么作為外地人,你到了北京是不是要盡可能的去看看長城呢,本地人不一樣,他今天看了也好,明天看也罷,成本的有區別嗎?所以不著急。大家看出門道了沒有?管理者要想方設法降低游客的初始成本,先把游客吸引到景區來,這才是高明的做法。
杭州免費開放西湖景區的做法就很高明,既然你已經到了景區,讓他去看看眾多微景點,就相當于打了大折扣,就一定會盡可能消費每一個微景點,要去看雷峰塔,去坐船去逛靈隱寺,更重要的是你到了景區之后,有些需求真的是剛性的,吃飯坐車住宿,這些都是剛性需求,有可能你還會購物,當然剛需要加引號。
因為嚴格來講經濟學沒有剛性需求的說法,所以不能理解,西湖景區免門票以來,不止是景區收入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也增加了,而周圍商家的營業收入也大幅增長。
當然不是所有景區都要以這樣的模式來經營。當那些景區面積大,微景點多,特別景區在城內,或者整個城區就是一個景區的地方,首先讓游客免費進入景區,無疑是正確的選擇。鳳凰政府收取入城門票,將各景點與古城捆綁銷售,本來想賣一個更好價錢,結果導致游客大幅減少,商鋪、船夫無活可干。不僅收入大幅下降,還引來個反抗議。且不去講鳳凰政府侵犯了私人產權,干預了私人經濟活動,單從管理經濟的角度看,鳳凰政府不懂經濟,鳳凰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提高游客的初次成本,在門口能不失敗嗎?!千萬不要以為古城獨一無二,就可以壟斷高價。
天底下就沒有不可替代的東西,不看鳳凰古城看周莊、看麗江、看宋城,都是替代。極端地講,看現代建筑看現代都市,是不是替代啊。哪兒也不去哪也不看是不是也是一種替代啊。更不要以為游客只是來看古城,不買門票他們就是免費消費,政府因此喪失了門票收入。
免費進入古城,然后游客消費,各微景點,購物、坐車、乘船、吃飯、住宿都是在為古城買票,只不過是用間接的方式購買門票罷了,沒有古城,難道他們千里迢迢跑你這里來只是為了購物、坐車、乘船、吃飯、住宿嗎?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捆綁銷售,這就是市場定價。
我們以為沒有定價或者不能定價的地方,其實市場神奇的在那里定著價,定的無聲無息,恰如其分。你以為政府建設的道路等基礎設施,這些道路和基礎設施沒有被定價嗎?你以為政府綠化了環境,這些綠化的環境沒有被定價嗎?周圍地價房價因此而得到提升,這不是定價是什么?政府是得到了回報的,稅收的增加,就是回報,這也正是市場充滿神奇和無限魅力的地方。
鳳凰古城的事兒,說明官員不能干預經濟。官員擁有的是搞定官僚系統的能力,而不是發現利潤機會和組織人員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官員沒有能力管理經濟,官員也沒有極力管好經濟。資產所有者是真金白銀投了資、下了注的,是把身家性命搭在上面,然而官員嘞,官員在資產上沒有投資下注,資產增值了他可以得到好處,被人知道嘞他可以拍屁股走人,這就決定了官員和資產所有者,在經濟決策上有根本的不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接受資本雇用勞動,而不是反過來勞動雇傭資本的道理。
朋友們,時間不同,成本的計算天壤之別。商家進場利用這一點來搞促銷,你看超市里面,明明還有一些空閑的收費口,老板偏偏把它們封起來,讓顧客排隊繳費,這是為什么呢?其一,顧客排著隊,收銀員就不好意思偷懶了,這節約了監督雇員的成本,其二,顧客已經到了商店,看見要排隊繳費,那么能買的他就會盡可能都一次買上,因為假如不這樣做的話,下次再來還要重新排隊。
好比你去看畫展,如果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那么你就會看得仔細,反之,如果隨隨便便就可以看,那你很可能看得走馬觀花,以為大不了下次再來重新看一遍。同樣的道理,交了學費大概你會學得更加認真,并不是說交了學費,如果不認真學的話學費就打水漂了。
有超市搞天天平價的活動,就是哪一款商品低價銷售,甚至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家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要用這款低價商品先把顧客吸引到商店來,一旦你到了商場之后就相當于所有商品都打折了。商家用一件商品狠狠地打折,只要把你吸引過來了,客觀效果就相當于是所有商品都打折了,這是多么高明啊。
那么打了多少折呢?是不是打掉了往返的路費,以及往返過程的時間價值啊?因此,能買的顧客自然就會盡可能的都買上,因為已經到了商場,交通費、路上的時間價值就不再是購物的成本了。假如這次不買的話,下次再買或者到別的地方買,路上的交通費、時間價值,就都要算購物的成本了。一些飯店搞特價菜,運用的也是這個道理。
小結
時間是成本的重要維度。時間不同,成本的計算天壤之別,人們的行為表現也就會差別巨大。商家經常利用這一點來開展商業活動,你從家里出發去買東西,和你已經到了商場購買同樣的東西,時間不同,成本是不一樣的。
這里我請大家牢牢記住一句話,沒有時間規定,無法談論成本。
摘自著名經濟學家/浙江財經大學教授謝作詩 ? 《用經濟學思維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