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是我一起生活五年的戰(zhàn)友,當時在部隊的時候,他在司機班,我在通信班,雖說兩個班,但我們住在同一間大房子里,叫他老田,并不是因為他老,只是因為比咱早到部隊兩年,是咱的班長。因為是老兵,也因為內(nèi)心透著的那份不屈服,所以不愿叫他田班長,而叫老田,感覺透著親切。
部隊的生活是艱苦的,更是緊張的。嚴格的制度和特殊的生活方式讓人總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因為業(yè)余活動的單一,使得我們有很多共同的愛好,比如看看電視,看看書,彈彈吉他,唱唱歌。但最讓大家喜歡的方式還是“侃大山”,天南海北地侃,天上地下地侃,侃的熱血沸騰、侃的群情激昂。仿佛侃侃大山就能將自己的情緒徹底釋放似的。
老田卻有自己的愛好:展示肌肉。每當完成訓練,他便穿著背心,好似國外那些健美運動員一樣得瑟起來,當時的我對于他的這個愛好是不屑一顧的。只因他雖有一身肌肉,但體力、耐力差一些,跑個五公里累的氣喘吁吁,做個器械也是笨的沒樣,所以,當時我說他是樣子貨。每當這時,他臉上總是露出燦爛的微笑,咯咯地笑個不停。
后來,我們相繼離開了部隊,共同在這個城市里緩緩地過活。我在一個國有單位上班,他在一個私營企業(yè)。
他是一個踏實、誠實的人,在一個單位連續(xù)工作了近八年,期間有過彷徨、有過無奈。一起的時候,多次勸說還是離開吧,沒啥意思。但他卻一直沒有離開。后來因為彼此都忙,我們就聯(lián)系的少了——————
再次見面的時候已經(jīng)間隔了七、八年的時間。
一天中午我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我一看號碼,是他的電話。
再次聽到他的聲音還是那么親切,久違的親切依舊還在,他說他要來北京,我問他怎么來的?要不要接站?他說不用,自己開車過來。
老田樣子沒變,甚至比當年更顯精神。唯一變化的是開著價值不菲的車子,帶著貼身助理(男助理),問他此行的目的,說是在此開立新公司。瞬間給人的感覺只有三個字:發(fā)達了。
見面的時間是下午,我們約在了一個喝茶的地方。當我迫不及待地問起這么些年他的經(jīng)歷的時候,他臉上布滿了太多的無奈。當年他在那個公司上班的時候,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當時他就在思考一個問題,難道我就要這樣活一輩子?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現(xiàn)實,必須要改變。但如何改變呢?并不是什么人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就能成功的。所以,當時的老田內(nèi)心也充滿著迷茫。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本職工作外的另一個世界,從此,他便邊工作邊學習、邊實踐。最終在他一個發(fā)小的提意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
我們聊了很多,從當時怎么離開單位,怎么回到家鄉(xiāng),如何開展工作等等,無疑,老田的經(jīng)歷是痛苦的,讓人感覺這一切都來之不易。
引用自己前面文章里的話:記得我的領(lǐng)導說過一句話:多數(shù)人的一生都將是平淡的,都將是從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工作,再到評職稱、晉級等,最后退休,成功的人是極少數(shù)的。當時聽后感覺,領(lǐng)導不就是想讓大家腳踏實地、安心工作,不能好高騖遠嘛。其實仔細琢磨,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這里有一個關(guān)于“成功”的定義問題,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理解。
對于老田,再次見面的心理是有距離的,也許源于自己那顆浮躁的心理,也許是源于長久不見的顧慮,但最后卻感覺都是多余的。
老田沒變,我們都沒有變,變化的是我們對事物的思考,已經(jīng)不會像過去在部隊時那么單一了。
最后離開的時候。老田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哥們,其實我還是想跟你一起聊會天,喝會茶。
我想,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別的能力。也許,是老田想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有一個內(nèi)心的根基吧。這里面有其經(jīng)歷中最樸實、厚重的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