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關于女兒/兒子可不可以被提前接走輔導作業的帖子刷屏了,笑過之后不僅深思,萬事皆有起源。總結無外乎就是現在家長的壓力真的很大,孩子也一樣,相信老師同樣面臨了更多的挑戰和壓力。曾幾何時,父母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刻意還是被迫,都越來越關注孩子的學習作業;甚至有些名校希望媽媽是全職太太,這樣可以更好的陪伴輔導參與活動。
一直很同意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當然,也有孩子的表現和未來成長后和父母有很大的差別,這個可能和兩代人所成長的環境,所受教育,所經歷的機遇等外界因素相關。如果剝開外表看本質,相信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本質的。
孩子成長過程初期,父母的陪伴,言行舉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無意的話孩子聽進去了,不一定他們會理解,但是可能不經意間就說出來了。所以說,家長真的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才行,不然當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不禮貌的話時候,你是批評還是震驚呢。批評孩子會很迷惑,一他不一定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好玩兒或者單純模仿;二為什么父母可以說,他不可以。你要想好說辭解釋,也不代表效果會好。你對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和事后的處理也是孩子會去模仿學習的方面。你愛抱怨,孩子也會抱怨,你無法控制情緒,孩子也會;你冷靜積極面對,他們未來也會很大概率這樣去應對;你堅忍不拔,他們也會堅持不放棄。所以說,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在批評責怪他們之前反思一下,他的一些行為是不是就是你的。當然,也有些孩子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表現出比較另類(或者說是,出挑的行為)來引起重視。這種不是因為父母這樣做,而是陪伴不夠,更應該說真心傾聽,用心陪伴,信任不夠造成的。要去改變,只能花比小時候(敏感期,關鍵期)多幾倍的時間才可能會彌補過來。幫孩子重新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也是孩子后續可以健康堅實獨立走穩的重要一步。
為什么現在各種帖子,不管是今天的這個提前甩鍋型,還是之前的氣到吐血,變成佛系也好的自嘲版這么多呢?我也經常氣過,吼過,也嘗試佛系過。想想無外乎幾點:
父母的期待太高
第一批獨生子女政策帶來家里幾個人都關注著一個孩子的成長,所有的愛,有時也是負擔,都壓在孩子身上,孩子承載著整個家庭的希望。這批孩子長大了,對自己的孩子肯定不會降低要求。雖然也有很多高知,自己辛苦過了,小時候發狠說,等我長大有孩子,一定讓他們玩兒個夠!但是等長大有孩子,尤其是讀書了,環境壓力下,立刻加大砝碼,承接自己父母對自己的嚴厲和希望傳下去。
2. 提早學
從幾何時,課外補習從補漏型或競賽型變成了全民皆課外班;小學更是人人皆奧,不管適不適合,不試過怎么知道!除了學習,還要琴棋書畫,游泳球類樣樣精通。周末人員聚集車輛排成一長隊的基本都是各大機構,人人都要提前學,然后學校老師其實也很無奈吧。知道大家都學過了,還要按部就班去講。孩子是不是認真聽也不得而知,課外吸收多少也是因人而異。周末假期都甚至橫穿城市奔波在各個課堂,辛苦是絕對辛苦的,家長也重回課堂,坐在后面猛記筆記,比孩子還認真。可是又有幾個家長回家真正帶孩子沖洗做一遍課堂上講過的例題呢,總結一下知識點,再去做作業驗證呢。反正我沒有,所以基本上就是囫圇吞棗,看似花了很多時間,投入很大精力,結果產出并不盡如人意。氣啊,恨啊,娃怎么這么不爭氣!我一直覺得提前學這種狀態不是學校的錯,也不是機構的錯,家長自己焦慮烘托出來的。可是已成事實,只能跟進。但是,要學會做減法。不然真的是丟了西瓜,芝麻也沒撿到。
3. 個性化命題考試
這是與我們小時候很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那會兒小升初,中考,高考就是一考定終身類型。雖然也是義務教育,但是去哪個學校哪個班級就是看成績排名。當然,拼爹媽也是有的,畢竟還是少數。現在呢,義務教育取消了統一考試,有很多學校的自行命題考試,而且要有門票。門票怎么拿呢,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中考至少知道會看一模考,小升初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看什么,你猜。那么怎么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競賽名次證書能拿的都去拼一下,各種活動,各種技能,各種特長,都要展現。幾十頁的簡歷,圖片,必須準備。其實你還是不知道學校到底看的是哪一條。有時也不斷捶胸頓足,為什么我們也有競賽名次就是拿不到門票呢,百思不得其解。中考呢,也有自招,但是比小升初多了一條和我們小時候一樣的路,裸考,區別在于裸考偏重基礎類考試,對于平時愛玩兒難題,重理輕文的絕對是個重大打擊!所以,現在要么你有非常拿的出手的真本領,要么你穩定均衡扎實,要么爹媽夠牛,也是可以的!不然。。。所以啊,家長焦慮啊,各種學,就賭這些付出會有所得,就賭這些所得總有一款適合你!
4. 外部環境烘托
大家都在讀,都在陪讀,學校也有壓力啊,老師也有壓力。在學校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說了不聽怎么辦,希望家長配合唄。我們小時候老師生氣了,一本書砸你頭上的肯定有吧,現在哪敢!真要是罵了,打了,有些家得一批人來找,還是一大批!并不是說以前這種方式是合適的,但是現在家長的過度關心也是現實存在的。那么得,您自己領回家好好教育,教習慣,教禮儀,教知識。小時候沒花時間培養的長大來補!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作為父母,知道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是還是想去爭取都得到,因為想給自認為對孩子最好的。全職媽媽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實現,不僅僅的經濟問題,還有個性問題,家庭和睦共同語言問題,興趣愛好問題等。即使全職了,也不代表就能陪伴好,教好。是不是能保持清醒頭腦,規劃得當,與孩子達成共識,也是個很大的問題。非全職的媽媽,既要面對工作的壓力,還要回家陪娃,如果爸爸配合承擔,很多爸爸非常棒,會主動承擔一部分教育問題,很多甩手,也有很多潑冷水,說風涼話的,甚至嚴重扯后腿的,那么可想而知,這多辛苦,多糾結,多矛盾。孩子很會觀察鉆空子的,精得很。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之后的爭吵,大多是和孩子相關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目標的不同。吼也在所難免了,不僅對娃吼,也會對家里其他人吼,還會收到為啥你有了孩子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的評論。你的溫柔得體都去哪兒了!你說呢!
教育還是要從小培養,良好習慣建立,行為規范的梳理,目標的設定,這些都是大了可以減少因為作業而氣到發瘋的基礎。適當提前讀也是必要的,畢竟現在都是這個要求,至少不能讓孩子失去興趣和信心吧,盡量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小小孩兒,讓他們覺得學習(閱讀)是快樂的事情。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家長引導讓他們愿意自己去探索。有計劃的安排運動,釋放多余的精力,交到朋友,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做到心理健康。
家長呢,媽媽們啊,還是要悅己者容。吃吃喝喝聊聊,適當運動,身體好了,才能陪動;心情好了,才能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身心都健康,才能更有計劃,更有方法的去創建自己和孩子美好的人生。這是一門值得探討和一直研究提升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