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提到新人特別喜歡“工具”話題,稍微回顧和延展聊一下。
在日常工作中,我玩的最多的工具依次是excel、ppt、ar、r(不要問我為什么使用頻次正好對應字母越來越少,不過如果你這樣想,你可能很有數據天賦),這幾個工具分別對應我如下的具體工作:
1、excel 對應數據量較小的報表和分析,只需要到vloopkup階段就足夠
2、ppt 對應excel的dashboard視覺展現,不過最近正在被tableau替代
3、ar (axure)對應流程圖、app用例圖、腦圖,因為做pm的幾年存了不少流程和組件,包括習慣也養成了,雖然每個方面都不是最佳工具,但勝在順手
4、r是最近在玩的,對應數據量較大的報表和分析,而且在重復工作自動化方面,靈活和可分享性都要好于excel+vba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論壇社區,或許能發現,財金新人喜歡問excel的問題,乙方新人(好慘)喜歡問ppt問題,什么也不會又想做互聯網的新人喜歡問ar問題,而趕時髦從各個方向轉大數據的人喜歡問r的問題。
消化一下如上的內容,現在讓我們深吸一口氣,換一個角度思考(其實不吸氣也行):工具僅僅是一個“幫助提升效率的軟體”么?
不,這還是一個話題、一個社區
當我還是office軟件新人的時候,經常在日月光華bbs的office板塊提問一些excel問題(百度知道也行),漸漸地我可以回答幾個了(百度知道也lv8了,雖然大部分點贊回答是星際爭霸問題。。。咳咳);
同樣的,在2008年pm概念剛剛興起,阿里的狒狒等人大力布道的時候,我直接用frontpage的經驗去學ar,同時用狒狒等人的bat級的作品去快速入門,漸漸地我也可以教周圍的人動態面板,大家給客戶demo都不需要工程師了;
r也是一樣,隨著一直閱讀的adobe數據分析論壇大規模excel轉r的風潮,大量現成的網站分析案例開始有r代碼,這樣很自然就能快速學習。
有沒有發現,其實工具更重要的是“社交”屬性
這就像數字營銷基本概念一樣,流量并不是花錢買、花錢造出來的,有需求就必然有流量,只不過他們的關系不是那么一目了然,而是全社會全領域里宏觀存在。數字營銷高手和忽悠的區別就是,前者解析出結構,切入需求生態,而后者就砸錢碰運氣。
工具的社交屬性,就是這樣一種不那么明顯的,宏觀存在的,連接有某類“共同需求”的人群的紐帶。
題外話,“工具”和“社交”這種看似矛盾(一個宅,一個high),實際相連的組合,很像經濟學里的“存款”和“消費”的關系,居民收入多,存款多,可以消費的越多,商家獲利以后員工收入多,存款更多,消費更多,兩個表面矛盾的事情(存錢和花錢聽起來矛盾不?)實際形成了宏觀的某種守恒。
這個并不難懂的道理,由于需要深入思考一層,因此大部分人,包括受過良好教育的zf官員都未必能完全領會。
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有某類支出大到正常收入無法負擔(不是特別指買房,也不是特別指看病,也不是特別指孩子教育,自己理解吧),那么消費必然減少,商家收入減少,員工收入也減少,消費進一步減少,這時候其實就只有”收稅的機構“還有消費力。
然后再來個嚴打收稅機構消費--同時又不給商家減負給員工減稅,這樣的組合措施下,正常的商業貿易經濟怎么能不衰退?
所以說,類似“大自然有某種定期經濟危機的神秘規律”,都是現代化的宗教,無非是人自己的原因,又要怪到大自然而已。
對工具屬性的不同理解能帶來什么差異呢?
話題收回來,在我從業幾年的觀察里(當然我也不是整天就忙著觀察),大致上積極“問工具”的新人,首先很有野望(好吧,也叫上進心)我們不贅述,根據后續對于工具特性的不同理解和行為方式,可能有見過三種發展方向:
一是埋頭研究工具,兩耳不聞窗外,這種經過幾年以后,會成為很好的打工者和專業人士;
二是沿著工具這個線索找行業大佬,工具棄之不顧,逐漸匯聚資源,這種會成為很好的市場業者,投資家,縱橫家;
三是花80%的時間玩工具,20%的時間和大佬溝通,循環上升,這種往往會成為下一代大佬(也就是整天回答問題的那些看起來很閑的人),這類的成就可能是0或者遠高于1和2。
以上的順序也大致是三種人的“由多到少”的比例,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選擇自己的道路(順便沒有走到我預測的結果也別來找我,謝謝)。
最后我們也點個題,正在從產品/運管經理角度學習R語言的人歡迎來交流一下,目前我在業余時間關注的內容是,用r如何解決如下兩個問題,有些積累之后或許寫個文章記錄下:
人工內容審查(ugc)的效率和成本如何實現自動“進化”;
專業垂直app里記錄客人聊天記錄,語義分析以后可以有什么業務應用。
謝謝閱讀,歡迎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