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圖挺火的:笑談各行各業的28歲 從業壓力。事實上,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避免帶來了這個時代的裸辭和轉行。更是帶來了這個時代的焦慮癥。
一
畢業一年,不知你是否有同樣的經歷?學校里學著一個不厭惡也提不起興趣的專業,畢業之后順理成章來到相關專業的崗位。一個不錯的平臺,拿著湊合的薪水。然而焦慮才剛開始。
“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畢業一年后,當工作把學校里的知識帶上了實操,當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會,當發現工作熬夜到凌晨的頻率越來越高。。。好吧,“裸辭”“轉行”每天都在腦海里閃現一百遍。
于是在加班回去的出租里翻開手機的知乎,看一遍”要不要轉行“”裸辭有什么危害“,看到鼓勵的話心里一喜,振奮萬千,想要立馬著手做個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奔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去找工作;看到勸告”最好不要“的話,心中一絲膽怯:早點睡吧,在這個平臺多拼幾年,以后慢慢就好了。
糾結了好多個白天與夜晚,帶著上班的疲憊,帶著對未來的迷茫,那種焦慮牢牢捆綁著思想:我該何去何從?
二
其實這個問題從跨入大學的那一刻,就已經存在了。但學校的溫暖總是讓你察覺不到冰冷的現實。等你發現社會竟是此般殘酷時,你早已被生活押上了軌道,想停卻停不下來。。。
幸好,一切還沒那么糟糕。總有很多人嘗試著去改變:
比如對工作抱著更加積極的態度,努力對它提起興趣,用心加班了好幾天,卻發現工作永遠做不完;上級只會拼命讓你趕下一個deadline。于是再次失去興趣。
再比如,試著嘗試別的行業。在Google搜索一圈,做做職業性格測試,找到興趣的方向,買下一堆書,開始準備研究。正有幾天起色,工作卻撲面而來,壓到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其他。好不容易休息一個周末,算了,睡個覺吧。
所謂的畢業焦慮,并不是對工資的不滿足,而是對未來方向的迷茫;努力嘗試著很多方法去克服焦慮,卻終究因為無法確定未來方向而無法擺脫。。。
三
如果你非要問,我該何去何從? 答案應該是從心。
從心不是任性,由著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成年人的世界,從心是去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而畢業后的一兩年正是尋求自己在職業中合適位置的好時機。
想一想:現在的一切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十年后的生活。如果可以忍受,請你繼續努力儲備能力,好好奮斗,不要因為一時的辛苦葬送了未來的光明; 如果不能忍受,請你努力嘗試改變,哪怕失敗。
嘗試有很大風險,嘗試會失敗;但沒有試過錯,怎會知道何從?年輕的靈魂應該有的是勇氣和膽識,以及對自己的逐步認識。
一旦找到了方向,焦慮就會逐步變少;專注力會轉移到如何實現目標,如何在方向上不偏離。
四
如果你還在焦慮人生的何去何從,那么恭喜你,起碼你還有資格去焦慮,你還可以選擇人生的方向;這是多少奮斗多年青春不再的人所羨慕的。
如果你還在焦慮人生的何去何從,那么恭喜你,起碼你還在思考,你還不愿意就此停下腳步,而有多少人還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卻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轉換時機。
這么想后,或許焦慮,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機遇,提醒著你去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五
好朋友跟我說,他辭職了,從高大上的金融業轉去做了一個編輯。從他在寫字樓里天天向我抱怨時的滿臉愁容,和現在專注于寫文字的認真,我知道,他找到對的方向了。
好吧。勇敢的年輕人,祝你勇敢前行。
畢業了,該何去何從,如果你也還在這種焦慮中,不妨停下來正視自己的內心;只有從心,才能從焦慮中找尋到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