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前預習,贏在起點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景,聽課更是關鍵。如果課上沒學好,課下就需要多花4~5倍的時間才能彌補回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提高聽課效率,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預習就是最有效的準備方式,它直接影響著聽課效率。
2.預習并不是要學會 ,避免走入誤區
很多同學覺得,預習就是要學會新知識,這其實是把預習的目的搞錯了。
很多學霸通過預習就能把新知識掌握得差不多,經常能做到快速翻一遍書,就直接做課后習題了。但對大多數同學來說,預習的目的是熟悉要學習的知識,掌握其內容結構。
這樣,預習后,聽老師講解新知識時,我們不會因為陌生感而產生心理壓力。同時,大部分同學很難在上課時百分百地集中精力,總會走神,而預習可以幫助我們在走神后重新找到老師講課的脈絡。
3.預習并不一定需要大量時間
很多同學覺得,預習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其實不是。
預習時,我們只需要將課本大致翻一遍,留下大致印象。我們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就可以做好預習。
4.預習不需要做詳細的預習筆記
很多同學覺得,預習一定要做預習筆記,實際上不需要。
在預習時,我們只需要把自認為的重點和難點畫出來,便于上課時著重聽講即可。如果我們在預習時發現的問題較多,可以列出一個清單,上課時著重找尋對應答案。
5.基礎差的人更需要預習
很多同學覺得,基礎差就不需要預習了,但實際上,越不預習,越學得慢、學得差。
課程內容都是前后銜接的,新知識點往往與舊知識點有所聯系。通過預習,我們可以了解新知識所依賴的舊知識有哪些。
一旦發現舊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我們就需要抓緊時間復習。這樣,我們不僅可以鞏固原有知識,還可以避免影響新知識的學習。
不論基礎好不好,預習都是必需的。
課前的預習如此重要,但很多同學不知道應該在什么時間預習,不知道如何做預習的規劃。預習時間可以分成以下4個層次。
1.寒暑假預習
寒暑假有大塊的時間,利用這兩段時間,我們可以對下個學期的課程進行整體預習。首先閱讀課本的序言和目錄,了解課本的內容和結構,形成整體認識。然后,粗讀一遍課本,了解課程概貌。
最后 對課本內容進行歸類,如語文課本可以分為生字、生詞、語 法知識等。
2.周末預習
很多學科以章、專題為單元,老師會將一個單元分散在幾天內教學。為了保持對單元內容的整體把握,我們可以在周末集中預習。
預習時,預讀一遍課本中整個單元的內容,標記難點,對單元內容做到整體了解。最好通過圖表整理概念、原理和公式。
3.每天預習
我們每天都應該預習第2天的課程,這也是最重要的預習方式。
(1)認真通讀一遍課程內容,確定重點和疑點。
(2)結合工具書、參考書,嘗試自學。
(3)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分析。如果是舊知識引起的問題,及時復習;如果無法解決,標記下來,留到課堂上解決。
(4)合上課本,對預習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歸類。嘗試做一些練習題檢查預習效果。
4.課前預習
從上課到老師開始講課之間還有幾分鐘時間,我們可以進行一次快速預習,快速翻一遍書,看看課本上有哪些內容,鞏固記憶。
這樣老師講課時,我們對課本內容更熟悉,知道哪些內容書上有,可以減少筆記量。
每天預習該做什么呢?
1.粗讀一遍書
首先看課本,尤其是老師第2天要講解的內容。通過粗讀,了解老師講課內容,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地圖。
2.復習舊知識
因為新知識往往與舊知識有所聯系,所以在預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順便”復習舊知識。預習能幫我們提前掃清障礙,這樣才不會因為不熟悉舊內容而影響對第2天的新內容的掌握。
3.嘗試做課后習題
做課后習題可以幫助我們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明確公式、定理等知識的應用方式,并確認知識的要點。
4.尋找難點和重點
難點和重點正是第2天上課要學習的要點。我們可以將自己預習時的所有疑問記下來,第2天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