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知乎上看到有很多人問:“讀書的意義是什么?人為什么要讀書?讀書有什么用?要讀什么書?”等等。
其實,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就想寫一篇關于“讀書的意義”的文章,表達一下我自己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
遲遲沒有動筆,是因為想寫的內容太多了,總想好好醞釀一下再動筆。
但是,看到知乎上有那么多朋友對于這個問題充滿疑惑和迷茫,就覺得有必要把我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大家。
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看書的,好像是女兒滿三歲的時候吧。
那個時候,女兒剛剛三歲,上幼兒園了,就覺得需要帶她去讀一讀書了。
于是,便帶她到圖書館辦了借書證,順便我自己也辦了一個。
起初,我會陪她在幼兒圖書室讀一會兒書,偶爾也會給女兒講一講書里的故事,大部分時間,女兒都是自己閱讀,我在旁邊陪著她。
這樣,我也有了自己讀書的自由。
在茫茫書海中,我也不知道自己要讀什么書,要讀哪一類型的書。
于是,就隨便翻一翻,翻到哪本能吸引我的,就停下來看一看。
我在翻的過程中,會先看書名,再看封面,如果書名吸引我,封面又漂亮的話,我會多看兩眼。
呵呵,感覺像在相親一樣。
其實,翻閱書本的過程,就是尋找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越來越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類型,慢慢的,你就會知道自己喜歡哪一類型的書了。
通過一段時間的翻閱,我漸漸的確立了我喜歡的類型,像是文學散文類,情感類,旅行游記類,人物傳記類等等。
同時,我也慢慢的知道了一些比較喜歡的作家,比如知名一些的有梁實秋,林語堂,林清玄,蔣勛,畢淑敏,李銀河,素黑等等。
我看他們的書比較多,還有其他一些不太知名的作者。
但大部分也都是文學散文類的,美學類的,生活類的書。
我所說的讀書,并不是讀課本里的書,而是讀那些能夠對你人生有幫助的書,非功利性的書。
除了借書,有時還會買書回家看,買的最多的就是林清玄和蔣勛的書,他們都是臺灣作家,最喜歡的就是他們兩個。
林清玄,就不用多說了,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就提到過他。他的書,不論是書名還是封面,就猶如他的文字一樣那么美,那么動人,他的文章還多次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當中。
他的《菩提十書》曾經非常暢銷,很值得一讀。他的《人間有味是清歡》,《心美,一切皆美》,《平常心,觀自在》都是我的珍藏品。他的每一本書都那么好,那么吸引人。
蔣勛的書就更具審美意義了,因為他本身就是個畫家,他的書都是從藝術的角度來闡述美,講述美的生活哲理,文字也同樣清新脫俗,極具可讀性。
他的《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品味四講》,至今還收藏在我的書架上,猶如珍寶。
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文學的魅力就在于,它讓我們感受到美的力量,學會享受美的事物,并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從而樹立起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
這,就是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么書?我的建議是,先從文學散文開始吧,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另外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女作家:素黑。她來自香港,同時也是一位情感療愈師。她的每一本書都那么細膩細致的描寫了女性在情感當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
她是如此了解愛,看透愛。讀她的書,能夠撫平你所有在愛中的傷痛,讓你越來越看清楚愛,越來越會愛,越來越了解自己。
讀她的書,常常讓我潸然淚下,感同身受,仿佛每一句話都是在講給自己聽,每一句話都能震撼到你靈魂最深處。
真的能夠治愈你那顆脆弱的心!家中也收藏了好幾本素黑的書,建議女性朋友們都可以去讀一讀,比如她的《好好愛自己》,《好好修養愛》,《一個人,不要怕》,《在最痛的時候加倍愛自己》等等。
她的每一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她的書能給女性帶來力量,帶來溫暖,讓我們學會如何愛,學會提升愛的能力,學會在愛中獨立,并逐漸成長起來,成熟起來。
同時,也教會我們如何從愛的傷痛中走出來,去構建一個更強大的內心世界,構建一個充滿愛的能量的強大世界。
她的書深深的影響了我,讓我受益匪淺。她的文字對女性情感成長之路,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意義深遠。
個人很喜歡素黑,希望那些在情感上有困惑的女性朋友們,記住素黑這個名字。她一定能幫到你。
接下來,再談一談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作家:周國平。
曾經有一段時間,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雖然生活上衣食無憂,但仍然覺得內心空虛寂寞,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總是會煩躁。
朋友說,我是閑的了。但我并不完全認同。
正是因為我不用為了生計而奔波的時候,我才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
這其實就是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大層次理論學說。
當人類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之后,就會去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需要去實現自我價值,這是人類的最高需求。
我當時就是處于這種追尋精神需求的心理狀態。
正當我困惑迷茫的時候,有一天,在書店閑逛,翻到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話一下子吸引了我,那段話是這么寫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短短的幾句話,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子打到我內心深處,幫我解答了我的人生困惑,讓我瞬間豁然開朗。
之后,馬上去看作者是誰,才知道是作家周國平先生的著作《安靜》。
一口氣看完全書,一下子打開了我的哲學之門,讓我那顆游蕩在外,無處安放的靈魂找到了歸屬。
周國平,是開啟我哲學之旅的領路人。
從此愛上周國平,愛上哲學。
哲學的魅力太強大了!
它可以解開人類一切的人生困惑,給你指引,給你方向,幫你解惑,幫你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哲學是思想的最高境界。
哲學談論的都是我們不愿意面對的話題,比如孤獨,比如人性,比如死亡。
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要去面對,去尋找答案,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
只有當你有勇氣去面對這最難解決的難題時,你才能擁有看淡一切的心態,擁有向死而生的強大力量。
有人說,哲學太深奧了,看不懂。是的,如果要追溯哲學的源頭,那些大哲學家的作品的確不太好懂。
那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入手啊,去看那些研究哲學的學者的書,他們的文字相對簡單通俗一些,沒有那么難懂。比如周國平,他的書就很好懂啊。
像他的《安靜》,《只有一個人生》,《在無趣的時代活的有趣》,《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人生不較勁》,《我喜歡生命根底里的寧靜》等等等等。
他的著作實在是太多了,我太喜歡他的書了。我只看了幾本就如獲新生,光是看書名就特別吸引我。雖然還沒來得及看完他全部的著作,但我會用余生去慢慢品讀。
我們之所以覺得哲學難懂,是因為我們不想去想這些讓人頭疼,讓人煩惱的問題。
很多人寧愿渾渾噩噩的度日,讓日復一日枯燥的生活牽著走,也不愿主動的去掌控人生。
我們逐漸被沉重的生活壓的喘不過氣,沒有時間,也沒有余力去經營我們的生活。
但是,這樣你幸福嗎?
答案肯定是:不幸福。
那面對生活的無奈,我們是應該積極呢?還是消極呢?
你肯定會說,應該積極。
道理都很明白,但是就是不去做,不去改變,那就只能在日復一日的歲月中蹉跎一生。
難道非要等到垂垂老矣的時候才來后悔,還有用嗎?
所以,趁現在,多讀點書,多去思考思考人生,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少一些遺憾,少一些后悔,才不負此生啊!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
“人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讓自己短暫的一生是丑陋的?你怎么舍得讓自己短暫的一生,只是在往下墜落。
即便墜落,也應該具有落日般的華麗吧!你要慢慢活成一束光,溫暖照亮整個世界。
誰若接近你,就是接近光!”
太喜歡這段話了,道出了生命的意義,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書帶給我的好處實在太多太多了,我深受其福,總覺得時間都不夠用,這世上還有那么多好書等著我去品讀,去鑒賞,我怎么舍得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呢?
我對書的喜愛程度已經到了癡迷的狀態,只要一有空閑,就捧起一本書細細的品讀,不想被任何人打擾。有時候,甚至覺得什么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書。
這就是讀書對我的影響,這就是讀書對我的意義,它確立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書是如此美好的東西,為什么那么多人寧愿不停的刷手機,也不看一眼書呢?
我真是感到嘆息啊!
作家梁曉聲說:
“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無論你端盤子、開飯館,或是工廠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書就擺在那供你選擇。與其怨天尤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好家庭,連朋友都在同樣層面,不如看看眼前這條路,路上鋪滿了書。”
我想說:
“書是一盞明燈,在你迷茫的時候會給你指引。
書是一生的朋友,在你孤獨寂寞的時候給你溫暖的陪伴。
書是終身的良師,在你未知的人生路上給你指導方向和提出建議。
書是快樂源泉,能夠治愈你那顆不快樂的心。
書是閨中密友,可以幫你解答令你困惑的各種問題。
書是情感導師,幫你解開所有情感關系的難題。
書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如此美好,如此珍貴。
書是一切的一切,它能填滿你那顆空虛寂寞孤獨的心靈,能夠滋養你那匱乏的精神世界,能夠讓你那游蕩在外的靈魂找到安放之處。”
從此,你的心靈有了寄托,你的靈魂有了依托 。兩者相互扶持,共同取暖,共建一個豐富且富足的精神生活。
人不能只有物質生活,人更應該過充足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越富足,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就會越低,人才能回歸真正的自我。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親愛的人們啊,去讀書吧!
相信我,當你捧起一本書的時候,將會是你此生最美的樣子!
愿所有人都愛上讀書,愛上思考,愛上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對生活永遠保持熱情,對人生永遠充滿激情,活到老讀到老,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收獲一個安靜從容且淡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