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意間看到的這個節目《朗讀者》,之后就喜歡上了它。它不僅僅是一檔節目,它是在找尋觸動人心的力量!
這節目是央視一姐董卿主持的,剛主持完詩詞大會的她,在談吐之間更顯氣質。“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女人的美麗在骨不在皮。”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氣質展露無遺。一字一句間又顯示了她的文學功底,為節目增色不少。
第一期節目中,請到了已96歲高齡的許淵沖老先生。許老在談及翻譯林徽因的《別丟掉》時,說了其中一句“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老先生當時是熱淚盈眶,我也眼泛熱淚。這就是那種觸動人心的力量!老先生96歲如今仍不斷創作,朗讀著莎士比亞的作品,朗讀著這世界的至真至善至美……
曾聽許多人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美好時代,是一個充滿著機遇的時代,可現在社會上仍存在著許多不好的現象,卻少有人去思考為什么這個時代會有如此多的詬病。
個人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時代缺少了朗讀者。
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早已習慣快捷式的閱讀方式,更鮮有人去朗讀一篇文章,所以,缺少了這種必要的精神食糧,也就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功利,無法做到那種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千年之前,人們誦孔孟之道,學五常之義,仁義禮智信。雖說當時不見得人都是那樣做的,但至少人都尊重這個道理。
朗讀者在千年前就有著意義。當初皇帝能親口說出“陌上花開,可緩緩而歸矣。”如今又有幾人能懂得其中情思。昔日文人墨客以忠君愛民恪奉己身發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今卻成“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東坡在妻王弗去世后,十年情思綿綿不絕,誦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千載之后,這等情感依舊觸及靈魂……
這種人文情懷是現在人所缺少的。
往日堪堪,今日種種,都說明了《朗讀者》出現的現實意義。
它,將經典的作品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再次讓那些塵封的瑰寶綻放光芒。
它,重現了作品原有的面貌,給人以溫暖,感動。
它,重新定義了那些作品,賦予了那些作品新的生命,喚醒人們心中沉睡的那種至純情感。
它,不是那種無病呻吟,而是從內心深處發出那種熾烈情感,震撼人心。
它,以聲音為載體,傳遞文字中深蘊的情感,春風化雨般將情感融入人心。
它,讓你遇見無聲的文字,遇見有聲的傾訴,遇見一花一葉,遇見大千世界。
有這樣一檔節目,足矣勝過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