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飯時,兒子不好好吃飯,倒了一杯牛奶,灑得滿桌子都是,還用來洗手、畫畫,還把擦嘴的毛巾扔到菜盤子里,總之一個字“亂!”當時很抓狂,正無計可施時突然想到了“我句式”,于是我把他抱過來,看著他的眼睛說:
“我感到很生氣,是因為你把牛奶弄得到處都是,還把毛巾扔到菜里,我希望你不要再這樣做了,好好吃飯,行嗎?!”
結果小家伙回我:“不好!”[捂臉][捂臉]
后來我請教張老師,是不是我不該加“好嗎”兩個字,老師的回答是:“我們用我句式,不是為了操控對方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而是為了在不指責不抱怨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無論得到怎樣的答復都是正常的。”
總結:用“我句式”只是為了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不是用來引導對方,也不能預期結果。
昨天晚上,一樣的場景再現,我再次練習運用“我句式”,小家伙當然也沒有就此乖乖吃飯。最后是鼓勵加“有限的選擇”這個方法奏效。
后來,洗完澡跟他爸在房間,突然放聲大哭,然后又叫我。進去房間,問“兒子你怎么啦?”
“爸爸不給我木頭小汽車。”
“爸爸為什么不給你?”
不說話,他爸回答“因為他拿小汽車砸我臉上,我很痛,所以我把它沒收了!”
“是這樣嗎?那你跟爸爸說對不起,等爸爸原諒你了,應該就會還給你。”
“不要!我就要那個小汽車!”說完又哭。
這時我想到了“你句式”,于是蹲下來,抱著他說“你感到傷心和生氣,是因為你最喜歡的小汽車被爸爸沒收了,你希望爸爸還給你或者我幫你要過來。”當然事情并沒有因為我用了“你句式”馬上就得到有效解決,但是我用這樣的“你句式”說出來,應該是在幫他梳理情緒,并示范如何誠實地表達。
我相信經常這樣練習,不光是我自己,我的家人,尤其是孩子,在我的示范帶動下,也都能學會這樣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指責,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