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找出學生這樣的問題: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不好;被動學習現象嚴重。學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體現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思維不夠,等老師講現成的;課后不能及時復習、消化、理解和吸收;作業不能按要求及時、認真地完成;該記憶的東西不認真記憶。
這些問題的產生也許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但也可能是與教師的非教學方法的因素有關,即與課堂管理有關。如:
教師的責任性不強,課堂上只管講課,不重視組織教學。
教師個性過于懦弱,或不具備相應的教學管理能力,在學生中沒有威信,管不住學生,課堂教學效果無法保證。
教與學脫節,即教師只研究教材,不研究學生,課堂上只管教、不管學。教師不管學生接受能力如何,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盡情發揮,講解清楚,邏輯嚴密,舉一反三;而學生從頭到尾都忙于記筆記,一節課下來要記好幾頁,沒有時間慢慢領會和消化。
教師只布置任務,不檢查。學生不是機器人,不可能把教師的每一條指令都規規矩矩地執行。
教師只會放,不會收。教師對課標、教材鉆研不夠,認為處處都是重點、樣樣都必須掌握,使學生學習難分主次,沒有條理。
教師只關注優生,忽視學困生,造成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學困生在課堂上無所事事。
可以說,課堂教學的失敗,有一多半是失敗在課堂教學管理上。教師如果忽視課堂的組織與調控,課堂教學就沒有規范、和諧、良好的小環境,會常常受到各種非正常因素的干擾,課堂上違紀現象就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普遍,有限的時間和教學資源就會被浪費或低效使用。
管理是一種激勵,質量是教出來的,是學出來的,同時也是管出來的。它對教學起到保證和強化作用。惰性是時刻跟隨于身的一種消極天性,管理也是一種約束。
管理的理念會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管理的方法會培養學生為人處事的技巧,管理的過程會開發學生的組織管理意識,管理的結果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規則意識、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是自覺的學習態度。
但是,紀律措施必須與建立一個安全和充滿關懷的課堂氛圍的目標相一致。你需要有秩序,但也需要選擇有利于你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的方法,幫助他們實現自我約束,并讓他們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一方面,你不能讓不良行為打亂教學進度;但另一方面,你必須明白紀律措施本身就是具有破壞性的,比如干涉會引起學生對不良行為的注意,把學生從課堂中引開。所以,你必須盡量預料到潛在的問題,并阻止它們,如果你認為紀律干預是必要的,則要盡可能地小心。
要確保紀律措施的強度和你想要消除的不良行為相一致。我們可以把課堂上的不良行為現象可以分為三類:小錯(說話、做小動作、走神);較為嚴重的錯誤(爭吵、不能回應指令);不能容忍的錯誤(故意傷害別人、破壞公物)。還要考慮,不良行為是一種模式的一部分還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非語言的干預(如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勢、接近),適合小而持續的不良行為(如小聲說話、傳紙條)。
語言的干預(如直接的命令、叫學生的名字、提醒課堂秩序、讓學生參與、使用小幽默),不用強調錯誤就可以使學生收回注意力,微笑鼓勵好的表現,把否定的評價降低到最少,激發學生對于行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如果不良行為很小又沒有什么破壞性,最好的課堂行動就是不行動,即有意忽視不良行為。
對于更為嚴重的不良行為,可以使用懲罰。懲罰的話題,則須另論。(18.5.2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