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樊登讀書會推薦的一本書,聽第一遍之后就覺得很受啟發,又接連聽了兩三次。春節前買了這本書,假期用三天讀完,決定要做踐行這個方法,即ACT——接納承諾療法,甚至想去考取這個咨詢或師資資格。但的確這個和正念結合在一起的方法,簡單實用易于操作,對于我這樣一個心理學或正念,佛學愛好者來說是一劑良藥。學而時習之,最近開始第二次學習,把學習筆記記錄在案,是一個輸出外化的過程。把這個方法作用在自己身上,應對自己身上的問題,每天花時間練習,本身是一件正向反饋的事情。
正如書籍的介紹所說:在承受壓力、擔心、痛苦或無成就感時,你是不是會假裝一切都好?事實上并不是只有你這樣。壓力、焦慮、沮喪、低自尊在現代社會無處不在,幾乎每個人都如困獸般掙扎著,但是當我們的生活水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為什么還會這樣……我們都陷入一個心理陷阱中: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會長期受苦。這是一本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適合每個人閱讀,可以減輕壓力和擔擾;克服恐懼、疑慮和不安;高效應對痛苦的想法和情緒;打破自我失敗感?的行為模式;改善業績獲得成就感 ;建立滿意關系;過上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聽起來是不是很好?讓我們帶著疑問上路吧。
ACT由美國心理學家史蒂文·海斯創建,作者是ACT培訓師路斯·哈里斯博士,翻譯祝卓宏(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教授,博士后導師),鄧竹箐(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加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心理咨詢師)。以上都是ACT領域學習、培訓、實踐和推廣的主要人物。
魯迅言:幸福永遠存在于人類不安的追求中,不存在于和諧與穩定之中。托爾斯泰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本書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幸福不是單純的快樂,不是感覺而是接納生活帶給我們的痛苦,立足現實,不斷自我覺察并在夢想價值的引導下承諾行動,從而過上充實豐富多彩而有意義的生活。
我們需要有一種生活的智慧,接納各種痛苦體驗而不回避或糾結,以一種不評價的智慧覺察、體驗生活,朝著自己選擇的價值方向努力進取,承諾行動。
人們過度追求幸福而痛苦,源于幸福并非人類的常態。好的生活和壞的生活都是生活,不同在于我們對他們的看法及習性反應。幸福之難,是因人類遠古基因尚未進化到足以適應現在的生活場景。
幸福有兩種含義,一指感覺,一種愉快、高興或滿足的感覺。從整體和長遠來看,這無法讓人真正的滿足。感覺的快樂無法持續,越是努力追求,越可能遭受焦慮和抑郁之苦。
另一含義是指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當我們行動時,朝自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方向生活時,當我們澄清立場并行動時,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充實和有意義,令人感到生命的活力。
生老病死等一切苦厄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法逃脫。我們可以通過ACT去學習如何更好的應對,為他們創造空間,超越痛苦,創造有價值的生活。這個過程有三個部分:
1、了解自己如何制造并陷入幸福的陷阱;2、學習轉化和痛苦想法、情緒之間的關系;3、將注意力投注于創造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中。
第一部分?你如何設下幸福的陷阱
第1章?有關幸福的迷思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生常態? ?用自己的里子與別人的面子比較,是種痛苦
迷思之二:不幸福是就缺陷? 正常的思維過程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大腦的進化不足以適應現實的生活
迷思之三:為了更好的生活,必須祛除消極情緒? 看法和不良的習性反應帶來痛苦,都是正常的
迷思之四:我們應該能夠控制想法和情緒?他們自由來去,是大腦的自然反應,越是控制越會強化他們,對自我的苛責,無力感會加深,引發更多的消極情緒。
我們如何習得控制?是文化和傳統對我們的要求,變強,更自信,尋求掌控的感覺,失控是不好的。我們無法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和自身想法及情緒進行的一切斗爭。
這一章主要告訴我們追求幸福并不是一種必須的行為,越是尋找,越找不到。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情景,而不是一味的加以控制,反抗,壓抑,掙扎,回避。所有的不快樂就是源于自己內在的沖突,越是不接受,不敢面對,就越是深陷入不能自拔的無限循環中。
第2章?惡性循環
我們覺得自己出了問題,比如生活了無生趣,酗酒,抑郁等等,而很多時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有問題。比如對得不到的痛苦而感覺到的痛苦;害怕被人拒絕,就越是不感參加社交;越是酗酒,就越想通過喝酒來放松自己;越是身體不好,因為身體虛弱就越不愿意鍛煉;越是關系緊張,就越是回避沉溺于工作。
這是人類固有的或戰或逃的策略在起作用。戰:對想法和情緒采取斗爭或試圖主宰;逃:通過逃離和躲藏擺脫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緒。
戰:1、壓抑:壓抑或禁止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緒,推開或埋至心底;2、爭辨:試圖用理性反駁,對抗現實,激烈抗議事情不該這樣,我不是不好;3、掌控:控制,讓自己振作起來,不要抱怨。用積極的想法替代消極想法,強迫自己不開心的時候要開心;4、自我貶低:自嘲自己是個失敗者,傻瓜,責備自己。?
逃:1、躲藏和逃離:對引起不適的想法和情緒的場合,放棄活動或課程等;2、轉移注意力:關注其他事物,轉移不快的想法或情緒。抽煙,喝酒,吃東西,看電視;3、走神和自我麻痹:擺脫不快,酗酒,吸毒或嗜睡,發呆。
我們應該明白:適度控制;控制有效;不會妨礙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這三種情況是可以采用控制策略的。而有的時候,過度控制、控制無效、防礙價值時再采用,就會起來相反的作用。
無效的控制策略給我們設下了幸福的陷阱,付出沉重代價:1、耗費時間和精力,收效甚微;2、想要擺脫的情緒和想法仍然會回來,令人深感愚蠢和無力;3、控制在短期內減少不快的感覺,長期來看卻會降低生活質量。
這種惡性循環心理學家稱為經驗性回避,是指試圖去回避、改變、消除那些我們所抗拒的想法和情緒的傾向,即便這么做無益或損失慘重。需要花時間去列出那些回避、改變和初階不快想法和情緒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如:吸毒、酗酒、抽煙、寫作、閱讀自助書籍、尋求心理醫生、自我鞭策、拖延、傾訴、抗拒變化、推遲重大決策、投入到工作愛好或社交中、或者告訴自己一切都會過去。
當列出這些控制策略之后,反問自己:
1、他在長期內有用嗎;2、在時間、精力、金錢、健康和活力方面,我付出了那些代價;3、他是否有助于我過上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我們做事的動機是要擺脫不快想法和情緒,以及生活的匱乏感時,就會耗去做事情本身的喜悅和活力。
那么我們要如何逃離呢,第一步是要自我覺察。去留意那些我們回避、改變或清除不快想法及情緒所做的事情,覺察到自己正在使用控制策略,觀察他們帶來的結果。還可以記日記,或每天花幾分鐘反觀。
這一章告訴我們,要找到幸福的陷阱。帶來痛苦的恰好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控制性策略。越是控制越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事情,為什么而做也很重要。要去覺察我們用了一些什么方法,這些方法是不是在刻意擺脫不快的想法和情緒,這種方法有用嗎,他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后果。
反觀自己。我學習這種方法的目的是為了擺脫自己身上的問題,而只是知識上的積累顯然是不夠的,這也構成了一種回避、抗拒的心理模式,要如何打破這個鏈條,這種惡性的循環方法,是這個方法要我們首先認識到的地方。我用的方法加重了這個過程,而不是減輕自己,要少量的運用思考的力量,而更多的在體驗層面用力。當意識到自己正在對自己施加控制時,一是要認識他,二是要找出是那種策略,三是放他走,不要用力。不斷的反復練習,精進,培養與他們相處的力量。什么也不要做,呆在一起挺好的。
不要過度追求不分心,心無雜染,這本身不太可能。盡量避開染污,用好手機,用好自己的精神力量,慢慢心力強大了,也就能夠專注了。
另,所謂中年危機,要重視他,但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不必刻意去做什么,想想可以不做什么。想法和情緒,他來了,走了,都是自然的,正常的。不管是喜歡的,貪愛的,還是憂傷的,厭惡的,把心放寬點,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自然而然心理反應而已。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念起即覺,覺已無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