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推動工業經濟向知識網絡經濟轉型,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
“工業4.0”是德國推出的概念,美國叫“工業互聯網”,中國叫“中國制造2025”,這三者本質內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個核心,就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結果。
中國是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那么制約中國制造發展有哪些因素?
一、低下的制造業水平
我們粗放的生產方式,無論是自動化程度,還是工藝水平和生產效率,都遠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絕大多數生產線都難以滿足工業4.0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
二、軟件能力不足
工業智能的目標是實現智能化的工廠、生產及物流。我們都知道硬件和硬件之間并不能直接對話,那么機器之間的信息傳遞和聯動就非常重要。軟件開發能力恰恰是中國工業的弱項。我們仍習慣于認為只有硬件才是產品,忽視軟件的價值。像國產智能手機一味拼硬件拼配置拼低價,最后拼到有市場無利潤、損人不利已的地步,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三、落后的企業管理水平
工業智能不是簡單地把機器接入互聯網,也不是生產線簡單的自動化,它的根本在于融合企業一體化管理的理念。在未來工業4.0體系中,隨著生產線智能化,熟練工種逐漸減少,能動性崗位增加,人的作用不但不會消弱,反而會在技術專業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在國內尚有眾多制造企業,其管理水平連自動化這一步都沒實現,更別提系統管理水平。面對中國制造2025潮流,就像京東、天貓等網上超市迅猛襲來時卻茫然不知所措的傳統商超一樣,它們將來面臨的困局可想而知。
智能制造實現的基礎是信息化管理和自動化生產的高度融合,這兩方面的發展缺一不可。目前中國制造企業已經開始在自動化上頻頻發力,機器人、自動設備等開始小規模的出現在生產車間里。相對而言,絕大部分的企業在信息化水平上卻仍遠遠落后。
其實,中國制造業在經歷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設之后,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企業不再盲目的進行投入,項目選型也不再盲目跟風。隨著ERP在企業管理應用中的普及,OA、MES、CRM等不同信息化系統的推動,企業對信息化應用與管理的認識也逐步提升,對于如何能夠實現數字化管理的目標,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有了清晰的認知。
企業應該如何發展信息化?
在軟件產品上:
1、管理軟件能規范、改善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2、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分享IT技術紅利,集成條碼系統、車間看板、RFID等工具。
3、在一個平臺上實現部門間所有數據的交互和管理,消除信息孤島和高昂的溝通成本;在供應鏈上與客戶、供應商之間的互聯互通,降低問題的產生,提升企業決策效率。
在項目實施上:
1、能夠實現軟件的真正落地應用,不再只是門面工程。
2、項目實施是改善和提升管理的過程,企業希望能夠復制和移植成功經驗和管理方法,從而少走彎路。
3、每個企業有自身獨特的需求,需要軟件服務商幫助實現。
技術在進步,企業在發展,管理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還需要在持續服務上:
1、幫助企業持續的深化軟件應用,推動管理持續改進。
2、企業自身在不斷成長,這種成長的變革需要持續服務的支撐。
3、面對著外部趨勢的變化,諸如工業4.0或者中國制造2025等新的管理環境的壓力,企業需要能夠不斷接收和了解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技術工具和新的知識體系來幫助自己駛向正確的方向。
作為普實軟件的客戶群,中國制造業的中堅力量,在推進智能制造時,面對著信息化人才欠缺、管理基礎薄弱、預算較低等問題,市場上很難找到合格的服務商,造成了客戶對于信息化的重重顧慮和種種質疑。
普實軟件的一體化模式,每年收取服務費,通過提供先進的一體化產品、科學的一體化實施,持續的一體化提升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了以上的困境,推動企業智能制造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