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 雪花如糖
曹丕曾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種看法未免太過絕對。
北宋時期有這樣一位詞人,他的朋友圈里集合了許多文壇大腕:晏殊、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宋祁、梅堯臣等人。其陣容之豪華,令人瞪目結舌。
他就是張先,字子野,生于公元990年,和柳永齊名。最初以一首《行香子》聞名詞壇,被世人稱為"張三中"(因該詞中有名句"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張先性格開朗樂觀,交游甚廣,曾和許多文人唱和贈詩,可見其人緣很不一般。唱和贈詩(詞)是古代文人日常交際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通過贈詞來進行溝通,增加感情。這種社交方式如同今天的微博、朋友圈,兩人見面總要拍照留影寫下幾句感想并艾特對方。
01.與晏殊的交往
雖然張先和晏殊年齡相差無幾,但張先考進士時,晏殊已是主考官。從這點來講,二人應該是師生關系。不過晏殊對張先的文采十分欣賞,經常邀其到家中作客,一起飲酒賦詞。在飲宴中,晏殊最喜歡聽歌妓演唱張先的作品。
可見,晏殊是張先的頭號粉絲。
子野的作品中,有一首《碧牡丹.晏同叔出姬》,從中可以窺見到倆人之間的友情:
步帳搖紅綺。曉月墮,沈煙砌。緩板香檀,唱徹伊家新制。怨入眉頭,斂黛峰橫翠。芭蕉寒,雨聲碎。鏡華翳。閑照孤鸞戲。思量去時容易。鈿盒瑤釵,至今冷落輕棄。望極藍橋,但暮云千里。幾重山,幾重水。
這首詞的標題很清楚地表達了寫作的緣由:晏殊心愛的小妾被夫人賣掉后,悶悶不樂,又不好發作。張先來訪,得知此事,便當場寫下這首《碧牡丹》,替好友抒發相思之情。晏殊聽到最后幾句:望極藍橋,但暮云千里。幾重山,幾重水。心里愈發難受,后來又瞞著夫人贖回小妾。
假如張先不常到晏殊家中作客,他不可能知道小妾擅長唱歌,更不可能了解晏殊的心思。因此,也就無法出神入化地寫出其思念愛妾的心情。由此可見,倆人的關系已遠超普通的朋友關系。用現在的話來講,應該是很鐵的哥們,可以一起開懷暢飲,無話不談,還可以幫著朋友撩妹。
正因為如此,晏殊的作品《珠玉集》,其序言就是張先所寫(《名臣錄》里曾提到這一點)。只可惜這份友誼的重要見證在后來遺失了,今人無法欣賞到張先對摯友及其作品的評價,實乃一大遺憾。
02.與歐陽修、宋祁、王安石的交往
歐陽修與張先是同榜進士,都于1030年及第。雖然同場競技,但彼此并不認識。后來歐陽修聽到張先的《一從花令》,立刻被其中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所吸引。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此詞主要描寫女子對遠方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和愁恨之情。這個主題太常見,想要出彩,似乎沒那么容易。但張先別出心裁,用"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表達女子對愛情的向望,令人耳目一新。
試問哪個女人不想在最美的青春年華里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呢?但現實卻是他策馬而去,從此絕了音塵。細細思量,恨自己沒能隨他而去。這還不如桃杏,趁花朵還沒有凋零之際,嫁給東風,一路相隨呢。
這樣的比喻,看似無理,卻非常新潁,因而在北宋文人朋友圈里廣為轉發,歐陽修讀了后使勁點贊,一打聽才知道作者是張先,便想辦法結識他。
結果卻是子野先拜訪永叔。歐陽修對他的來訪可謂是喜不勝言,連鞋子都沒有穿好就急切出來相見,并說“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因張先做官一直做到尚書都官郎中,故得此雅號。
不過,張先的雅號頗多,還有"張三影"。這來自他的三句得意之作:云破月來花弄影; 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 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
可見,他嗜好寫"影"。花影、月影、人影、燈影等皆入詞中。據統計,他的作品中寫影達29處,用來營造朦朧迷離、如夢如幻的氛圍。
當然,所有帶"影"的詞作中,最為著名的要數這句:云破月來花弄影。它出自《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月亮沖破烏云,照耀著大地。一陣輕風吹來,花兒在月光下舞動著柔弱的身姿,一幅孤芳自賞的模樣。"云破月來花弄影",這樣的描寫動靜結合,意境唯美朦朧。因此又多了個"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的稱號。
據說紅杏尚書宋祁去拜見他,便對下人說:“尚書欲見‘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張先在屏風后聽到宋祁的聲音,高興地出來迎接,并說:莫非是‘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到了? 兩大文壇才子遂把酒言歡,不亦樂乎。
除此以外,王安石、梅堯臣與張先也有往來,并留下過詩作。如,王安石曾寫過《寄張先郎中》,來表達對朋友的送別之情。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倆人不僅是朋友,還是姻親,因張先的兒子娶了王安石的妹妹為妻。這樣算起來,張先還要高出王安石一個輩份呢。
03.與蘇軾的忘年交
不過,在張先的朋友圈,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則是他與蘇軾的友情。
后人知道倆人的往來,多半是由于蘇軾曾寫過一首詞,戲謔張先的老來風流。因張先在80多歲時娶了個18歲女子為妾。蘇軾知道后,寫下“一樹梨花壓海棠”贈與他。自此,梨花海棠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詞。
敢拿朋友開涮,倆人的交情一定匪淺。實際上,張先與蘇軾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交。
這要從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時說起。
熙寧四年,蘇軾37歲,到杭州就任通判。但此時詩名遠揚的蘇軾,在詞的創作方面,還是個小白。而81歲的張先,恰在附近游歷,倆人遂有緣結識。雖然雙方的年齡相差47歲,但由于性格中都有幽默、詼諧、風趣的一面,再加上蘇軾對張先的才情非常仰慕,兩人便成為忘年交。
此時,柳永、晏殊、歐陽修等宋初名家都先后去世,張先是蘇軾所見到的唯一以歌詞著稱于世的文壇前輩。因此,當時的文人社交圈中,張先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于是,初涉詞壇的蘇軾經常參加湖州知府李常組織的文學沙龍,與風流瀟灑的張先一起飲酒賦詞,聚會游賞。倆人頻繁寄贈,以詞唱和,形成了一個以杭州、湖州為中心的文人集會團體,被后人稱為"六客會"。
在這個文學團體中,張先年紀最大,詞學修養最為深厚,自然德高望重,成為該團體的領袖人物。蘇軾在詞方面的創作,得益于張先的指導。
這首《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同賦》作于1072年,就是倆人一起唱和、切磋之作。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該詞有點青澀,有明顯模仿張先風格的痕跡,和后來的蘇詞大相徑庭。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任何一個大家的創作都經歷了從模仿到獨立再到成熟并形成自己風格的過程。
1078年,張先去世。算起來,他和蘇軾的交往前后不過7年,卻對蘇軾接棒歐陽修,成為北宋新一代的文壇領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于張先對自己的影響,蘇軾從不避諱。張先逝世后,他親臨墓前,撰寫《祭張子野文》。以"擁彗"這一典故表達了對子野的尊敬之情,并特意提到倆人的忘年之交,以及張先對自己詞作的字斟句酌和修改潤色。
張先的一生,詩酒風流,為人坦率,極富才情,政治上又較為淡泊,很少陷入黨派斗爭,故朋友較多。也許正是這樣一份豁達、淡定的心境,他活到89歲,是古代少有的長壽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