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感覺,什么會阻礙我們的這種感覺呢?兒童時創傷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而家是我們感覺幸福的源泉,但原生家庭創傷又阻礙了這種幸福感的體驗。
容器理論-比昂,通過學習明白,子宮不僅在母親的身體里,也隨時在孩子身邊,在家的每個角落。隨時驅除不安全感,篤定轉換,生化再無害返還。
理想化鏡映加上恰好的挫折可以給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結構。
以上兩點結合,孩子快樂的成長并建立了良好的人格結構,將大大提升幸福感。大的方向如上,而將這些實施賦予行動時,特別喜歡“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這句名言。愛子如是。
雖然我們定義身份為種子師資,但是如果沒做好自己怎么播種呢?而我們不可能再從媽媽的肚子里從頭來一次,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創傷,也許我們孩子延續著創傷的發生,我們需要看見家人,看見自己,看見父母。
原來別人眼中的你遠比你想的還要好,那是因為我們在原來的鏡映中有部分缺失。
重新與父母分化“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接受你們留給我的優秀品質,他們將成為我人格里面的力量,同時,我也有權利拒絕你們帶給我的不好體驗,和我無法完成的期望,這一部分我要還給你們,我要成為我自己”。重建自我健康人格體系。我們是成人,我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身上繼承了父母的優點。
不管是原生家庭還是再生家庭,家就是成員們的子宮,家庭成員在非常時期要轉換角色扮演不同的身份,也讓大家都能獲得子宮一樣的安全感。
家,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幾千年前的人們就有深刻的體會。每個家庭的隱藏動力:完整、秩序、平衡。完整:在系統中每一位成員的位置都應該被看到、被尊重。平衡:系統成員之間的給予與收?。ㄊ┡c受)必須平衡。秩序:成員之間和系統與系統之間的秩序必須維持。愛的序位:愛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是早已被排定了的。愛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圍內成長。
家風:家庭成員的精神導向
家規:家庭成員的行為指南
分析家庭文化建設模型,為安排家事更合理,讓家事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幸福的展望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