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塬舊事之三,豐塬窯洞

提起窯洞,人們自然會想到是陜北和晉北人們居住形式的代表符號。實際上,在豐塬上的窯洞或許更加古老和自然。

尤其是在豐塬溝邊的明窯里,村里人因為生活困難,都會短時間內稍加收拾,即可居住個三年五載,窯洞里的煙熏火燎痕跡都已經無法考究經歷了幾個百年和多少代人作為棲身之處了。

現在人們對關中地窯的印象只是“見村見樹不見人”的表象,對其來歷和特點也就自然不甚了解。

豐塬地窯大多屬于平窯,也就是平地里挖出來的窯洞,與河南平原地窯接近。少部分會依據溝畔和塬畔修建成明窯。二者的區別,明窯更古老些,多為連老人也說不清是什么年代修建起來的窯洞,就近溝溝坎坎,地勢險要,進出極不方便,土質也非常堅硬,以料疆石為代表,故也得以數百年不倒。平窯多為上個世紀解放前后人口增長時期修建,三五家聚集,在數量上更多一些,也是豐塬上的地窯主流。現存豐塬上的張家窯地窯就是新修的明窯代表,而柏社地窯則是平窯(也有稱暗窯)的代表。剩余的地窯基本上經過新農村建設后消失殆盡,只有歷經數百年的溝邊明窯,既無人居住,也沒有了利用價值,依舊在風雨中屹立不倒。

平窯在當地俗稱莊子,分為四個頭,六個頭,八個頭等規格。頭數為雙數,也有吉利祥和的寓意吧。頭數是指平窯四面墻壁上的窯洞數量。小莊子多為四個頭。莊子頭數的多少,就意味著莊子院子的大小,常常也和住家人的富裕程度有關。八個頭的莊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曾經是給兒子娶媳婦的標配。

修建平窯,講究很多。要經歷看莊子、挖莊子、開窯洞、洗墻、打巷道、泥窯、晾莊子、打溜洞以及最后的防雨加固才能入住,全靠人力完成,手提肩挑,工程量浩大,也是自家和村里的大事,全靠鄰里幫忙。每年一個村不會同時修建兩個平窯,也與挖移的土方量太大有關。

看莊子和看風水類似,有用羅盤的,也有不用羅盤的,但南北取向是必須要有的一個講究。如同人老歸終一樣,必須是頭枕爺臺山,腳蹬渭河灘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故大多莊子門口均在東南方向??辞f子的重點更多是地勢高低和土質堅硬的評判和預測。過于松軟的土質容易倒塌,過于堅硬如古明窯料疆石的土質也要回避,過于難挖,容易半途而廢。

開挖莊子和掏挖窯洞都是體力活,需要精壯勞力躲開九十月的連陰雨季,沒有一年的時間是萬萬不能的。洗墻和開窯口都是技術活路,能夠做到大家認可的高手也就一兩個腦子活翻的人。洗墻是用一把平口的撅頭,自上而下,讓整個開挖出來的墻壁更加光滑和直立。镢頭洗過的痕跡整整齊齊,會呈現出不亞于油畫作品的藝術氣息,平整的墻面可以保證雨水盡量不會打濕墻面而掉落。洗墻是開挖后的收尾活路,洗墻開始的時候,負責開挖的人們就閑下來了,都會圍觀評論。這也使得洗墻人不敢有半點怠慢,看的多了,說的多了,洗墻的手藝也就這樣不知不覺的一代一代流傳延續下來了。

一般來說,洗墻的人也是開窯口的人,窯口要正、要端。尤其是窯洞上方的半圓弧形,開窯口的人是不需要其它測量工具的,憑的是經驗和感覺,開出的窯口確保大小合適、美觀、圓溜,也會贏得一片贊美之詞。

外地人始終搞不明白地窯里居住的人是怎么出入地窯的,在知識青年下鄉時期,一個知青就站在窯背上向村里人借樓梯,村里人一時也不明覺歷,滿頭霧水。最后才知道是他想要借用樓梯下窯洞,搞出了流傳幾個鄉里的笑話。住平窯的人出入有專門的通道,一般出口在南,也叫巷道,平時說的門口也就是巷道的出口。

每個窯洞開挖完畢后還要經過泥墻,就是用小麥的秸稈和紅土混合成泥,把窯洞墻壁再加固一層,當地稱:裹泥。這樣,裹泥后窯洞里面就不會有細小的塵土掉落下來。安裝門窗和盤炕后再經過粉白,就該搬新家了。

沒有住過平窯的人最擔心一個是安全,一個是透氣。安全自不必說,幾十年也不會聽說有誰家的窯洞倒塌了的,只要是沒有人居住的爛窯倒塌的很快。地窯的透氣性很多人不明白是如何做到的?在每一個窯洞最里面的窯頂上,大多都會用洛陽鏟來掏挖一個直徑十到二十公分之間的溜洞,上面蓋上一磚半瓦就解決了防雨的問題。有時候,這個溜洞還可以作為傳遞小物件的特別通道和糧食入倉通道。

解放前的窯洞,都會在窯洞口正上方暗藏開挖一個暗窯,也稱高窯,以防強盜。如有強盜賊人來臨,一家老小帶上貴重物品,順著樓梯,躲進暗窯,抽掉樓梯后,也就斷掉了賊人的來路,這樣可以確保家人安全,也是蠻有民間智慧的;同時期的莊子巷道也是有意開挖成折線,以防強盜利用碌毒或石碾子滾坡沖開大門。

豐塬平窯已不多見,上百年來的效法自然,冬暖夏涼且自帶地氣的居住方式已經先后被房子半邊蓋的廈子房和新農村新民居代替。

瀏覽一次柏社古地窯村落和張家窯的明窯民居景點之后,也只能算是對關中民居的管中窺豹,僅此一斑。隱藏在地窯背后的歷史和文化,隨著一代一代人的老去,就會愈加稀少和珍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豐塬人靠天吃飯,塬下和四周八里的親戚朋友都知道:上了豐塬餓不著,但喝一口水難。豐塬人“寧舍一個饃,不給一碗水”的鄉...
    豐塬十一行閱讀 1,299評論 2 3
  • 藥王的家 —— 孫原村焦群海 史料記載 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劉煦《舊唐書》載“孫思邈,...
    拂曉陽光東塬人閱讀 1,394評論 0 1
  • 總會被深情的文字所感動。那種只言片語,便可以撕心裂肺的痛楚,讓我頓時熱淚盈眶。我知道,這些文字,是唯有感情細膩的女...
    青燈先生閱讀 524評論 0 1
  • 兩株很老很老的樹,有幸在大拆遷中得以保存。像相依相偎的老伴佇立于澮水之畔,守望著小城的歷史,守望著歷史的變遷。 在...
    鑫享人生的窩閱讀 364評論 0 3
  • https://support.google.com/googleplay/android-developer/a...
    applover閱讀 1,24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