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門”專業就是好專業?
每年考生填報志愿時,最困擾的問題便是:“現在什么專業最熱門?”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來選填高考專業的考生和家長是非常多的。所謂“熱門”專業,也就是那些家長關注度高、考生報考熱情度高的專業。
譬如,金融、外貿、財會、計算機等,多年來一直是炙手可熱的“熱門”專業?!盁衢T”專業之所以受到考生家長青睞,主要是因為考生和家長認為其就業率比較高,對應的就業行業環境好、待遇高。
但在實際招生過程中,“熱門”專業受熱捧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招生計劃數引起的。因為全國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以上專業,招生計劃數如此之多,必然在報考人數上蔚為壯觀,儼然“熱門”。
但這種“熱門”專業的開設也給四五年后的畢業生造成了就業壓力――“供過于求,就業撞車”?!盁衢T”專業報考時,招生計劃數遠遠多于社會市場的人才需求,“熱門”專業到了找工作的時候就只能是部分人的“熱門就業”。
熱門專業不等于高就業率,而且熱門的專業也并非一成不變,以前師范類專業一直是傳統“冷門”,很多人不想當老師,不愿意報考師范類,但隨著近年教師待遇的提高加上職業的相對穩定,已經開始有很多考生爭相報考師范類專業。
而隨著能源戰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提升,以前一直身處“冷宮”的“農林地礦油”也在逐漸升溫。
二、“就業率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
不可否認的是,上大學選專業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填報高考志愿是否要考慮就業因素,答案是肯定的!但在運用“就業率”來作為選擇專業的參考依據時,我們不能僅憑就業率的數字高低來做判斷。
不同于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畢業生,需要拿到用人單位的報到證才算是就業了,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口徑比較寬泛,無論學生是打算自主創業還是將來做自由職業者,只要學生離校時向學校提供了一個今后的就業去向,都被視為就業率的統計依據。
隨著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報考研究生的人數也持續增加,很多大學把考研人數也計入就業率中,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隱性就業”。
因此大學統計出來的就業人數里,不僅包括實際參加工作的畢業生人數,還包括考研、出國留學、自主創業以及靈活就業的人數。這個就業率數字并不能代表畢業生參加工作的實際情況,與人們對各類專業就業率的實際定位也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考生和家長在參考就業率數據時,還需要注意到:并非某所高校的就業率高就代表著這所學校所有專業的就業率都高;并非統計出來某個專業的就業率比較高,就代表這個專業在任何一所學校的就業率都高;并非某個專業有了高的就業率,就代表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很高。
三、“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
各個專業錄取分數有高有低,高校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基本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熱門”專業,因為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大多有“不能浪費分數”的從眾心理,認為高分數就要報考高錄取分的專業。
如果考了680分能報最熱門的金融類專業,絕不填自己心里更喜歡的物理學,最好錄取的時候還是“壓線錄取”,這樣就完全不吃虧了。
這種想法在考生和家長群體中普遍存在,但填報高考志愿不是做買賣,講究錢物對等,考生選擇專業,還要兼顧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理想志向。如果上大學后由于你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而沒有打好扎實的基礎,那再好的專業對你的人生發展也意義不大。
事實上,專業錄取分數的高低只能反應報考熱度的高低,不能作為判斷專業好壞的依據。
譬如,生物工程在很多學校的錄取分數都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國內沒有比較好的生物工程產業圈,所以畢業生對口工作還是比較難找的,很多名牌高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最終不得不選擇出國留學“曲線救國”。
四、“高薪職業”對應的專業就是好專業?
既有“前途”也有“錢途”,是很多家長給孩子選擇專業的標準之一,他們經常會參照網上的一些“高薪職業排行榜”,以職業定位來篩選專業。
雖然我們也鼓勵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時將職業作為考慮因素,但仍需提醒家長的是,專業不完全等同于職業,不一定是大學讀了什么樣的專業,未來就會做什么樣的工作。
在實際就業中,當今社會上能直接從事和自己在大學所學專業對口工作的人并不多,能一次就業就到位的人也不多。
專業與職業聯系緊密的多是些工科類專業(如土建類、航空航天類)和醫學類專業,即便是這些專業,對口率達到40%就已經是非常高了,大部分專業的職業定位是模糊的。
在網上公布的一份《2014高薪職業排行榜》上,房地產經紀人和人力資源管理師名列其中。房地產經紀人的具體定義就是在房屋和土地的買賣、轉讓等交易活動中充當中間媒介的自然人和法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幾個房地產經紀人是學房地產專業出身的。而且同一個職業可能同時對應幾種專業,比如很多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師的專業背景五花八門,從經濟學、管理學、行政學到教育學、心理學、法學、工程學等,涉及的專業領域十分寬泛。
再者,即使是大家認為的高薪職業在不同行業內同樣的職業待遇相差也較大。還以人力資源管理師為例,在一些外企的人力資源管理師的待遇非常優厚,而在一些普通的小企業,這個職業的收入是比較低的。
所以說,好專業也不完全意味著高薪職業,只有吻合自己個人特征的,才能成為正確的人生發展方向。
五、專業名稱看起來好的就是好專業?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名遼寧考生,因為一本批次志愿沒填好,最后以高出一本線30多分的成績考入了沈陽某二本批次招生院校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但第一個學期結束后他退學了。
這位同學物理和數學成績都特別好,一心想讀計算機類專業,以后當一名IT精英,所以雖然“高分低就”了學校,但覺得所幸錄取到了心儀的專業。
可等半個學期讀下來,他卻發現這個“信息與計算科學”并非計算機類專業,而是一個數學類專業,主要掌握數學分析、計算方法概率論等。
通俗說來,它與純數學的區別就在于,它研究的是如何算得更快,講究的是計算的技巧,注重如何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計算機只是它的輔助計算工具而已,與這位同學設想的計算機硬件設計、軟件開發相差甚遠。
面對著不滿意的大學和不喜歡的專業,他不得不退學復讀,走進“高四生”的隊伍。
上述這位考生就是從專業的字面上去想當然認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習的是計算機的相關內容。
類似的讓人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的專業還有很多,譬如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既不屬于生物科學類,也不屬于醫學技術類,而是屬于工學里的電氣信息類。
很多新增冠以時髦專業名稱的“全新專業”其實就是一些以前的專業根據時代的需要和專業的發展換上了新包裝,用“新瓶”裝了“舊酒”,考生和家長切不可“以貌取人”,一定要深入了解專業真正學習哪些內容,培養的又是方面的人才。
六、名牌大學的專業都是好專業?
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家長這樣說:“只要能上名牌大學,讀哪個專業都無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名牌大學里所有專業都是好專業?!?/p>
實際上,名牌大學并非所有專業都是優勢專業,都是業內水準最高的專業。譬如,如果你立志成為一名心理學家,選擇北師大可能就優于就讀清華大學。
另外,由于幾年前盛行的“并?!睙?、“改名”風,很多“新”學校相繼誕生,它們中不乏名校并入了三五所普通高校的,自然很多并入的專業實力也就比較一般。
名牌大學的專業不都是好專業,而有些學校的名氣不是很大,但是這些高校里的部分特色專業實力卻不容小覷。比如,武漢理工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并列;中北大學的“儀器科學與技術”,號稱“中北第一、清華第二”。
因此,考生和家長不能只盯著“名牌”二字,有名校情結很正常,人人都想優秀,但不能盲從隨大流,看名氣也要重實際,考生和家長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綜合情況去選定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
七、被推薦的專業就是好專業?
對于大部分的考生而言,在高考之前根本不會花費時間去了解專業,因此他們對專業基本沒有概念,有明確專業意向的孩子少之又少:“不知道喜歡什么專業,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
到了填報志愿選擇專業的時候,往往只能聽從父母建議,而很多父母對專業的了解也是比較單一和盲目的。
他們的渠道主要是參考就業率、排行榜以及聽從親朋好友的推薦,最終又回到了“熱門”專業、“高薪”專業、“高就業率”專業就是好專業的選擇誤區上。
選擇專業需要具備遠見和洞察力,家長朋友常常被自己的經驗所蒙蔽,如果家長對過去的經驗,特別是對成功的經驗過分執著和強勢,就會把孩子的未來的發展限定在自己想象力和經驗的范圍內。
什么是“好專業”,始終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被推薦的專業并不一定就是最適合考生的專業。
八、孩子喜歡的專業就是好專業?
隨著近年來家長們對高考志愿的重視,有些家長在聽了專家、學者的建議后,對孩子的專業選擇態度開明起來,不再盲目追求“高薪熱”,轉而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喜歡,有興趣學的,就是好專業!”
但孩子喜歡的真的一定是好專業嗎?就有一位這樣的考生,平日里特別喜歡上網,愛好玩網絡游戲,于是在填報志愿的時候父母和他自己都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計算機專業。
但他到了學校卻遭遇到學習障礙,主要緣于他高中時期的數學和物理都學得不好,因此在計算機的專業課上難以跟上進度。
表面淺顯的喜歡并不完全等同于有興趣、能學好,喜歡上網玩游戲并不等于就是愛好計算機科學,更不等于可以當軟件專家。
在孩子沒有明確的專業興趣傾向、高考復習時間又緊張的情況下,家長的有效介入和幫助對考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家長可以根據對自己孩子興趣愛好、學科特長的了解程度,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通過詳細的資料搜集和理性的判斷選擇,幫助考生提前篩選、了解、考察適合他的“好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