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摯友史蓉。
2017年的生日,蓉蓉一如既往地送給我一本她認為很好的書。自打認識她以來,我們之間對于送禮物變得很默契,那就是一方送給對方一本自己認為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這本書,兩人均有。
初看題目,我以為是抨擊家庭的,本能上有點排斥,因為那段時間我極度想要回家考公務員,覺得家就是一切,蓉蓉說,這本書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你看看就知道了”。她說的還挺神秘的,我懷著好奇心,打開了這本書,從序言剛開始,我的眼睛早已經離不開它了。
我喜歡心理學,以及一切與之有關的事物,而這本書,正是闡述家庭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背后所蘊藏的心理學,婚姻關系,婆媳關系,戀愛關系,父母兒女,這些家庭關系所產生的一切問題和沖突的外表下,究竟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本源?這本書都給出了深刻而清晰的回答,讓我不禁豁然開朗。我數次對蓉蓉說,我真對這本書愛不釋手,謝謝她,若不是她贈我此書,我恐怕還會在認識自己這條路上繞更多的彎子。
一個人的家庭對其影響,看似只是眾多因素的一部分,但是確卻是最為關鍵的,尤其是童年時期,父母關系及其與孩子之間是否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決定著孩子成年之后是否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一個家庭的核心應當是夫妻關系的和諧,而不是其他,最愛的人是配偶而不是孩子,孩子注定會和父母分離,往往我們無法忍受和最愛的人分離,因此父母不應當把孩子看成是最愛。那父母能做什么呢?他們只需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港,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與無條件的愛,讓TA知道,無論TA是什么樣子,家都會接納TA,都會愛TA,而關于世界是怎樣的,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自由地探索吧,TA自然會找到答案。但是很可惜,在中國能這樣做的父母還是很少,不然也就不會有那么多聳人聽聞的關于家庭教育,關于父母子女之間的事件出現了。
老師的孩子為什么反而學習不好?孩子成了問題少年/少女,真的是孩子出了問題嗎?母親給網癮孩子下跪真的是孩子不孝嗎?為什么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女孩子受到父母欺壓卻無力反抗?(讓我想到了樊勝美)婆媳關系不好難道都怪婆婆和媳婦嗎?這本書都有答案,我發現,答案大多都在孩子的嬰兒期,在孩子三歲,乃至六歲之前,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是所有問題的根源,真相可能會直觸到我們內心。
看這本書時,我很專心,同時也努力地想要記住里面所強調的內容,每天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看書,記筆記,我一直在想象,以后我要如何對待我的孩子,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媽媽,我甚至有點期待TA的到來。慢慢深入看下去,我發現我已經無力招架自己的那些童年經歷,眼淚唰地就落下來。內心的柔軟告訴我,我仍然需要在與孩子相遇之前,認識我自己。我和我的父母關系在外界甚至在大家庭里都是被夸贊的,但是這其中也不乏許多問題,我的自卑感,我的高敏感度,以及我容易焦慮,悲觀消極,輕微孤僻,這所有的負面,都有來源,也都有答案,如果我不去直面,這些勢必會一直將我困擾,也會使我無法看清問題而被消極情緒所左右,我不能再無視它們的存在。幸好遇到了這本書,我所經歷的死循環,到現在也許可以有一點點曙光照進來,將我指引。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發了一條朋友圈,發的是本書的最后一段話,其中最后一句是“真正能夠制造安全感的只有愛?!蔽业囊粋€朋友評論說,“最后一句話好無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中國有太多的聲音告訴我們物質才是答案,所以我們才會變得無力,但是別忘了,如果我們因此而繼續選擇不相信愛,無力可能會變成真正的絕望。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愿每個人都能在愛里找到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