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家庭教育,總會有人問:老師,你覺得對孩子嚴一點兒好還是不用管那么嚴?你覺得應不應該讓孩子上輔導班?孩子學個什么比較好?我們家的孩子···(此處省略無數個家長眼里認為的問題),你說怎么辦?甚至問我們家孩子個性比較內向,怎么讓他(她)外向點兒?
其實,家長是撒手不管也好,或者是嚴格要求也好,孩子自主學習也好,或是名師指導也好,都是好的教育模式,只看你用的對不對。孩子內向也好,外向也罷,都各有優劣勢。
現在的父母太焦慮惶恐,孜孜不倦于打聽各種消息,官方消息也好,小道消息也好,別人家娃上什么課我們也上什么課,別人家孩子怎么培養我們也怎么培養,跟隨優秀者的腳步總不會錯。
昨天見一篇文章,標題叫做《不是“牛蛙”如何進名校?》咋一看,還以為是哈佛女孩的翻版,結果后面還有一行字呢,叫做《一位小升初父親的真實講述》!
人的一生,很長很長,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都是人生路上的重要節點,但絕對不是終點,也不能決定人生最終的高度。就算讀完大學,人生也僅僅才過了四分之一而已,論成敗,還早著呢。
人生這場馬拉松,起跑的瞬間確實是非常擁擠的,看著起跑線的擁擠狀況,父母焦慮可以理解。
父母在起跑線上可以拉著子女,推著子女,利用自己的資源讓子女搶占好的位置,前排的位置。當你無力推動他(她)的時候,他們還能自發的向前走嗎?他們還有這個動力和意愿嗎?
跑馬拉松,最終奪冠的,往往不是最初的第一軍團,而多出自于第二集團甚至第三集團。
人生的馬拉松也一樣,父母用自己全部的能量,也頂多只能幫子女頂住四分之一的賽程,而剩下的四分之三是要靠他們自己完成的。
有多少人,走到四分之一處,就覺得已經完成了任務,再也不走了的?剩下的四分之三的人生,他們僅僅只是在靠慣性滑行而已?;械娜松梢宰叨噙h?
學過時間管理的人都知道,我們最應該多分配一些時間去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分配最少的時間去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為什么?因為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啊。
我們都希望能有一個魔法,用上以后,孩子立馬變成人人艷羨的“別人家的孩子”。但這種魔法,是沒有的。
我們明知沒有,卻還期望能出現奇跡,而且這個奇跡要恰好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我們可以抱持這樣的美好愿望,但我們更得去計劃,如果奇跡不能發生的話,我們應該怎么做。
老師讓我們讀《你真的是聰明人嗎?》這篇文章,我看了好幾遍,很有獲益。也想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用自己的不成熟的理解闡述一下文中真正聰明人的三個屬性。
1、天真而強烈的動機。動機的背后是需要,需要是個體的不平衡狀態。所以,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不要用你的功利標準判斷:這個不行!沒用!升學的時候能加分嗎?如果你一直打消孩子的需要,因為需要不被滿足,最后,他(她)可能就再也不會提出這方面的需要了。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有要求,是件錯誤的事情。在孩子小時候,將他(她)萌發的所有的動機都打消,長大了再責怪孩子:你怎么一點兒想法(動機)也沒有???你說,這是誰的責任?!
2、漂亮的解決問題。這種能力需要無數次的嘗試-錯誤,逐漸形成。也需要堅定的意志,果斷的風格。你有耐心等待孩子自然的成長嗎?不去責怪他(她)那些奇怪的問題和想法嗎?那是解決問題能力的萌發。你責怪過孩子的孤僻(不愛出去玩,更愛一個人想事兒)嗎?指責過他的倔強(不是為了面子的倔強,而是內心真實意愿的表達)嗎?
3、有趣,好玩兒。這里的有趣,好玩兒并不是那么輕松,它的背后有三點秘密:堅信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獨立思考,科學解決問題;戲劇化地呈現出來,造福他人。也許,有趣,好玩兒是讓科學不那么高冷。但沒有前面的“堅信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獨立思考,科學解決問題”的嚴肅厚重,有趣,好玩兒也就無從談起。
家庭教育是一個總也談不完的話題,就像是萬花筒,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樣的觀點與角度。
但萬變不離其宗,家庭教育,說到底,是愛,是接納,可以本能行事,更需要我們具備“智”與“識”。
后附《你真的是聰明人嗎?》鏈接,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