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曾說,人的一生會成長三次。
? ? 第一次成長,是當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小時候,你為自己擁有最多最齊全的玩具而驕傲。那些娃娃、模型足以讓你吸引一大群跟隨你的伙伴。那時候,你總愛纏著爸媽,或撒嬌或哭鬧,你說是為了那些玩具,其實你更是為了享受被當做“中心”的滿足。上中學后,那些擁有傲人成績的人一躍成為眾人的“焦點”,你感到失落,你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只要擁有父母給買的一堆玩具就仿佛是世界的“中心”,你第一次長大——明白了要努力,要學會依靠自己。于是,你努力學習,扎進書海,不顧黑眼圈一層層加重,依然熬夜奮斗;不顧冬日里刺骨的寒風,依然早起晨讀。提神的咖啡,醒腦的薄荷油,是你最親密的伙伴;演算紙上的各種數字公式,便利貼上的各種易錯知識點,是你最熟悉的朋友。你一心只為學習考試,享受著名列前茅給予自己的“世界中心”的自我滿足。進入大學,你猛然發(fā)覺,只會應試學習的人被沉淀下去,你再一次長大,你知道自己要學會多方面發(fā)展。于是,你參加各種社團,競選班委,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從小時候到現(xiàn)在,也許正因為發(fā)覺自己不再是中心后的落差,你才從凡事依賴父母的“幼稚鬼”蛻變成現(xiàn)在的自己。
第二次成長,是當你發(fā)現(xiàn)即使再怎么努力,終究還是有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辛棄疾曾道:“年少不識愁滋味,欲上層樓,欲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年歲增長后,辛棄疾面對報國無門,還要被削職閑居,于是他又道:“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一腔報國志,而今卻只能閑居帶湖,此般境遇,怎一個愁字了得!我們沒有生活在南宋的兵荒馬亂之時,我們也不會體驗到稼軒的愁苦。但我們總會遇到令人無奈之事,我們要做的便是不整日怨天尤人時,能做到如此便是你的成長。
? 第三次成長,是你明知道有些事可能很難實現(xiàn),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就像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從被老師和父親放棄的“墊底差生”逆襲應屆考入慶應義塾大學的主人公沙耶加一樣,我們總會遇到各種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有時我們差的不是跨過去的能力,只是敢于跨過鴻溝的勇氣和堅持與自信。曾讀過這么一段話:你背單詞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算數學時,太平洋彼岸的海鷗振翅掠過城市上空;你晚自習時,極圖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斕。但是少年你別著急,在你為自己未來踏踏實實地努力時,那些你感覺從來不會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覺得終身不會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來。 當你為那些看起來幾乎不會實現(xiàn)的事情而盡力爭取時,這就是你在成長啊!
? ? 成長,亦是王國維曾說的人生三大境界,經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茫,篤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韌,最終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從認識你自己到學會放平心態(tài)再到學會努力爭取,這一步步走來,這一步步的成長,或許艱難,但當一切塵埃落定,眼前定會是一片明媚。正如陳奕迅在《苦瓜》中唱的那樣——開始時捱一些苦,栽種絕處的花,幸得艱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