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啊!我發現疑惑越來越多!存疑,不是我的風格,怎么辦?唯有好好鉆研,好好用功。
---
《雜阿含經》286經、287經重點總結
---
體會佛陀所說的“于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其愛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
多聞熏習的熏,相當地重要,只有熏多了,聞多了,法在心中建立了,在生命的功能作用中,自然而然會運用無常法去透過生死流轉的現象。或用無常法讓內心離開那個染愛,讓心無所住。只有心無住了才不會執著,只有不執著了才能離欲,才能滅盡,才能趨向解脫。
三皈五戒真正的含義是:來皈依的人,要讓他在法上建立正信,能真正讓佛陀的正法在他的生命中起作用、起功效,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順觀察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樣順著下來;逆觀察就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是從生老病死往回溯。
八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佛法小白的自我感受
---
? ? ? 今天學習的286經、287經和之前學過的285經總體來講內容涵蓋很相似。佛陀正覺前的獨一室而居,專精禪思,順逆思維體征。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十二支的流轉現象,緣起性空。
? ? ? 我們的煩惱苦迫都來自無明和染愛。對某份物件顧念,無論現象表露是是好是壞,對它的抓取力沒有散,只會不斷的痛苦著,被束縛著。我記得上山前,結石痛的時候真的痛的死去活來,當時又不知道是何原因在作祟時,只能憑自我的判斷。當去往醫院并在醫檢的過程中,已經分不清是哪里痛了,意識中只有痛這一種感覺。試著讓自己鎮定,去體感這份痛的根源,發現痛也是很好玩的事情。跳脫出來的當下,意識會清明很多,自己身體的痛和身體傳達到意識的痛是兩回事。當時只是憑直覺這么感悟,想緩解疼痛,可現在看來,痛也是無常的,觀察自己,離欲、滅鏡,又何嘗不是從這一點一滴開始呢!
? ? ? 每個人的個性有棱角,也有圓潤。當磨性襲來的時候,如何對待,就看我們對它的態度了,有善知識的積累,可能會有正見、正念,即使有些許偏差,也可以及時回歸到本源。還有佛法小白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沒有堅定、堅持下去的簡單的心。一個人一直修行,把棱角磨的圓潤,可能集成大德的智慧,可一旦有雜念或者無法再進一步的時候就有了徘徊不前的焦躁,可能就此止步,殊不知離突破瓶頸就差那么一步。讓自己的心簡單下來,跟隨著佛陀的印跡,跟隨著你一直追隨的法,一路下去,心無旁騖,又何嘗得不到解脫!
? ? ? 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一生都是在不停的學習過程中,學什么?怎么學?不一定所有人都有明確的意識,有的只是短期需求的展現。佛法也不例外,四預流支,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如理思維,法隨法行。我們當下一直都處于親近善知識和多聞熏習中。有了善知識的積累,怎么能更好的多聞熏習。除了聆聽,還要自我總結,知道你所接收到的信息點,并把它吸收轉化為自有。還有一個最主要的提升過程,就是講法。在講法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自我的快速提升。只有自己清晰明了,才能傳授給他人正確的法意。當你既是學生又是老師時,二者的體感是完全不同的,也才更能體會當你是學生亦或是老師時,那份當下的明確。現在的我還是茶課的學生,作為學生我在不斷的吸取有關茶的一切,有清晰的,有模糊的,甚至還有遺忘的;可當角色互換,我作為茶課老師給他人授課時,我的內心就不會有怠慢心,要知道自己所講的知識點以及引發的相關信息,都要不帶個人思維,正確的傳達。
? ? ? 我們一直都在談正思維,可這個俗世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不正思維,為了目標利益的暫時表現,為了蒙蔽他人的手段展現,很多的人都看到了現象,而忽略了表現下的本質。放生、救助、慈善,現象是真的好,可本質如何,就要看撕開外表下所展露的本質。盲目的跟從,想通過做好事就能逆天改命,很抱歉,有點癡心妄想了。其實我們修的是我,只有我離欲、斷染愛,從根本上扼殺住,才能跳脫出來看到事情的本質,自我的本心。仁義禮智信,推崇了上千年的道德標準,為何延續到今天,仍在暢談,就是沒有真正成為我們個體的慣性標準。如果每個人都以此來嚴格要求,當成戒,深入骨髓,那還用一談再談嗎?
? ? ?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有跳脫的多角度辯證的思維,當你滿身的疑惑,苛求從正法中求的突破,恭喜你,你已經開始出發,未來的道路是風景秀美,還是荊棘密布,端看各位的執取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