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100塊和得到100塊,哪個對你影響更大?
先不急著回答,我們一起看個小測試:假設有這樣一個游戲,投一枚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塊,輸了失去400塊。請問你愿意賭一把嗎?請做出選擇:愿意or不愿意。
這個游戲從概率上來說是有利可圖的,如果你夠理性的話,你應該會選擇玩兒這個游戲,但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不愿意。那么,從概率上看明明是贏錢的游戲,為什么人們會做出這個選擇呢?因為,想到可能會輸400塊的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可能贏來500塊的高興,大家自然不愿意玩兒,這個現象表明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也引起了心理學家們的興趣——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相同的一樣東西,人們失去它所經歷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把這種行為現象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心理。
所以,開頭問題的結論是,通常,丟失100塊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塊的高興。
損失規避讓我們過于關注“失”而忽視了得,那么,有時候用不同的敘述方式來描述同一個事物時,會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我們把這種效應稱為語義效應。
有個小故事:
一位年輕的牧師問主教:“主教,請你告訴我,禱告的時候可不可以吸煙?”
主教嚴肅的搖了搖頭:“禱告是如此重要而嚴肅的事情,禱告的時候應該心無雜念專心致志,當然不可以吸煙。“
過了幾天,這個年輕的牧師又問主教:“主教,請你告訴我,吸煙時可以不可以禱告呢?”
沒想到主教的回答卻是:“當然可以,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禱告?!?/p>
反思:同樣的問題,主教卻給出前后矛盾的不一致回答,這就是語義效應在起作用。So,很多時候,怎么說要比說什么更重要。
(再講一個我們基本上都有過的經歷:買電器、買家具。。。此處省略)OK,看出來了吧,“損失規避效應”已經被商家廣泛應用,無處不在。
那么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在表達時可以怎樣利用語義效應?
1、把一件事情(營銷、光寬帶安裝穿墻鉆孔時)描述成“得”或“失”,可以有效改變客戶的選擇,朝你想要的結果去。
2、在培訓問卷或培訓后的測試中利用語義效應的“得”或“失”,告訴員工認真答題會在月度績效積分中加分,沒有認真填寫的將被扣分,這就意味著如果被扣分將可能與獲得加分的同事拉開更大差距,直接影響收入——員工關注“失”,我們就得了。
其實,上面這些,是我晚上準備寫的職場溝通培訓課件里的一個內容,課件里面還會有更多實用好玩的案例,期望員工聽起來覺得有趣有啟發的啦~
另:當我們自己要選擇時,應該使用換位法,從“得”、“失”兩個角度看問題,平衡損失規避心理對自己的影響,盡可能做出有利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