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如此缺乏,原來“誠信”不簡單
陳飔 企業競爭情報觀察
在中國社會,特別是商業環境中,到處都能看到、聽到“誠信為本”之類的標語、口號。這恰恰說明了我們整個社會所缺失的就是誠信這個“本”。就像在民間,你到處看到“招弟”、“引弟”的地方,正是缺男少兒的人家。缺啥求啥,缺啥叫啥嘛!
中國人聰明,凡事以獲得實惠為標準。不然的話,貓論(“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可能成為一個社會的哲學——國家的指導思想。
誠信是一種社會素質、社會稟賦、社會美德,但它需要達成,并且需要巨大的全社會付出和努力,這在一個機會主義盛行的社會是極其困難的。
因為,誠信的背后有太多的東西,也是稀少和困難的。
誠信,是一種社會關系,是需要達成的。達成誠信需要復雜的心理和行為互動過程,其中涉及到“信”的,包括:
信仰。這是是一種態度和理想,一種對人和事物的尊重而產生的仰視。
信念。一種深信不疑的看法、觀念。不僅對事物、對人,對規律、發展、變化都是如此。任何信念都沒有的人,是不會真正相信什么的。他常常表現出的相信,只是因為他不在意、不相關的態度的反映。
信心。這是一種常常在有無間的狀態。對人、事物,甚至自己,我們常常說有信心,但常常心虛的很。如果沒有還說有的話,那就是一種鼓勵和期冀。如果真有的話,那就是信念的前身,是還需要促成和孵化的信念。
信用。這是信念、信心、信任的實踐和踐行的結果。信用的有無其實都是過去時,是一個概率事件,只有發生了才知道真正的有無。
信任,是一種個人態度和品質,也是一種社會方法。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由單向的,也有互相的。能信任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智慧。被信任是一種品格,是良好品行的獎賞和回報。信任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承擔也可能濫用。
信息,實際上,上面的一切都是離不開信息的,信息產生了那些、達成了那些、證實了那些、證偽了那些、控制了那些、引導、歪曲了那些。因此,借助信息你可以達成,也可以控制,還可以破壞,如果你有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