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向來是中國特色的家庭主要矛盾。結婚之前,我在網上看過很多相關文章,也聽閨蜜們吐槽過婆婆,所以對如何處理婆媳關系,有一點先入為主的畏懼。
婚后,由于有了寶寶,公公婆婆過來和我們一起住。時間不長,也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卻讓我對婆媳關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總結為“3不要原則”。
原則一:不要把婆婆當作“假想敵”
古人有個“疑鄰盜斧”的故事,說是有個農民弄丟了斧頭,他懷疑是被鄰居的兒子偷了,便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觀察越篤定對方就是小偷。
過了幾天,他上山砍柴,才發現是自己不慎把斧頭落在了林間。回家后,再看鄰居的兒子,怎么看也不像個賊了。
這就是“先入為主”的可怕之處。我想,天底下那么多的婆媳問題,應該大多數都是源于這種先入為主的看法吧!
當婆婆的,覺得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卻被兒媳婦搶了去,“娶了媳婦忘了娘”,兒子什么都聽媳婦的,所以把兒媳婦視作為跟自己搶兒子的敵人;
當兒媳婦的,早就認定“婆婆不如親媽”,明明是自己和老公組建的小家庭,婆婆卻硬要插手進來,搶那至高無上的管家權,所以也把婆婆看作敵人。
婆媳相處,還沒有深入的交流和接觸,也沒對對方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兩人早已把對方視作假想敵;直至婆媳同住,兩軍對壘,不鬧起一場硝煙彌漫的戰爭才怪。
結婚之前,我看過很多關于婆媳關系的文章,也聽過小姐妹在群里吐槽自家婆婆,不由得心生焦慮:以后婆婆嫌棄我不會做飯怎么辦?婆婆會不會嘮叨我喜歡買買買?生了寶寶,婆婆插手寶寶的教育問題,我又該怎么處理?
帶著這種種焦慮,最開始跟婆婆同住,我內心里是有點排斥也有點恐懼的。住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很多事情都和我想的不一樣。
婆婆為人很善良,照顧我也很細心周到。早上我喜歡賴床,婆婆絕不會說什么,任我睡到十一二點,一起床她馬上給我煮面條吃;婆婆是四川人,擅長做法,中飯和晚飯她都會炒好幾個新鮮的菜,力求做到營養均衡。
讓我很感動的是,我比較怕冷,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我買了熱水袋回來,自己又懶得燒水灌熱水袋。有一次我在書房看書,婆婆灌好了熱水袋給我拿過來。接過熱水袋的那一刻,我的手暖乎乎的,心里也熱乎乎的。這以后婆婆主動包攬了為我灌熱水袋的事兒。
人心都是肉長的。一個人對你好不好,從一些小事、一些細節中你就能感受出來,心就是很好的衡量尺。
相處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先前對婆婆的“敵視”態度有點好笑。當我慢慢感受到婆婆的細心、體貼和周到時,我也慢慢卸下了心理防備。
而當我選擇內觀和察覺時,我看到的滿是自己的焦慮:我害怕婆婆沖破那道界限,侵入我的小家庭領地;我擔心的是失去對自己小家庭的掌控權。
那一瞬間我有點想抱住自己,因為焦慮而搭建起一道心理圍墻,把自己封鎖在里面,用冷漠、懷疑、戒備來折磨自己,多么不該,又多么可憐呵!
所以,與婆婆同住的第一個原則,我認為首先是不要把婆婆當作假想敵。敞開心扉,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交流,也許就是打造良好婆媳關系的基礎哦!
原則二:不要拿婆婆同媽比
很多小姐妹吐槽婆婆,最常見的幾句話是,“婆婆跟媽就是不一樣,我帶娃天天沒睡好,婆婆照樣睡得香”,“生孩子時,婆婆只關心我生男生女,只有我媽會心疼我難不難受”......
對于婆婆和親媽,我有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拿婆婆和親媽比。我很喜歡的一名主持人涂磊,曾在綜藝節目《愛情保衛戰》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婆媳關系的本質,就是“視如己出的關愛,相敬如賓的對待”。
意思就是,婆媳之間,要將心比心,把對方當作親生的媽媽或女兒來關心,但畢竟不是親生的,所以真正相處時要相敬如賓,要有界限感,很多話都不能直接說。
這個觀點再延展開來,我認為就是不要拿婆婆和親媽比。凡事將心比心,對婆婆有意見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媽也會犯這樣的毛?。煌瑫r也不要用親媽的標準來要求婆婆。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某天,我們一家人一起吃晚飯,那天燉的是土雞,吃飯時婆婆很自然地給老公的妹妹,也就是她親女兒夾了塊雞翅。我以前就聽老公說過,妹妹最愛吃雞翅,家里的雞翅都是歸妹妹的,所以也沒往心里去。
后來有一次我和老公帶著婆婆出去吃飯,點了一份白斬雞,婆婆很自然地把雞翅夾到自己碗里,大快朵頤了。我不得不承認那一瞬間心里有些觸動——若是在我自己家里,我的親媽,一定是先把雞翅夾給我的。
那我要怎么辦呢?怪婆婆偏心嗎?說婆婆不把我當親女兒看待?不過,心里的浪花撲騰了幾秒后,就化作風平浪靜了。因為我突然就覺得有點好笑,這算什么事兒,難道要大鬧一出《雞翅風波》不成?
是的,就在那幾秒鐘的時間里,我高速運轉的大腦很快想通了一個道理:都說血濃于水、母女情深,婆婆和女兒相偎相依、相愛相生20多年,那份寵溺是由內心深處自然而然溢出的母愛本性。而我,和婆婆本就是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我們是因為同一個男人才有緣走到一起,在這之前我們的生活根本沒有任何交集,我為什么要拿親媽的標準來要求她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平時的相處中,如果婆婆說了我不愛聽的話,或者有什么生活習慣跟我們不同,我將心比心笑笑也就過了。
比如,還沒結婚前,婆婆會把我拉到一邊,悄悄跟我說“要早點生孩子,年紀大了再生,對身體不好”之類的話。乍一聽我簡直要炸毛,什么時候生孩子也要干涉嗎?可是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的媽也對我說過這些話呀,婆婆也一樣,是替我們感到焦慮才催生的啊。這么一想,也就不去計較了。
所以,與婆婆同住的第二個原則,就是不要拿婆婆跟媽比,不要用親媽對你的標準來要求婆婆。視如己出的關愛,相敬如賓的對待,兩人之間多一分界限感,多一分尊重,自然能在同一個屋檐下相處甚歡。
原則三:不要忽視老公的作用
看到這里,很多人應該會驚訝:既然是探討婆媳相處之道,扯上第三個人干什么?
別急,拉上這第三個人,自然有一番道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在婆媳關系中,起橋梁作用的正是自己的老公。
我們和婆婆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為我們都愛著同一個男人。那么,他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
老公個性很獨立,情商也很高,他不會在我和婆婆之間充當糟糕的傳話筒。相反,他經常跟我說,“有媽幫忙照顧你,我非常放心”;另一頭,他又會對婆婆說,“你兒媳婦又給你買了奶粉,你們要按時吃”。
有這樣的好話當潤滑劑,我和婆婆自然都喜不自勝,對對方的好感又加一分。
另外,我要是有什么話不方便直接跟婆婆提,都是讓老公去當傳話人。比如,婆婆經常把熟食放在切肉的砧板上,上面有很多細菌,吃了怕拉肚子。擔心我親自去說了,婆婆會多想,我就讓老公去叮囑婆婆一句。畢竟,母子之間說話,比婆媳之間要方便且放開得多。
但是,處理婆媳關系,我有一條底線,就是不能事事勞煩老公。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自然更好,如果不行,我會坦誠與婆婆溝通;要再不行,我再請老公出山。
畢竟,每個人肩上都有千鈞之重的責任,誰又愿意去擔負那份并不歡愉的累贅呢?負重前行的征途中,我們都是獨立的自然人,都有需要獨自面對的課題,人生的選題復雜且多樣,孤獨、誤解、悲傷、沮喪……都需要自己去承擔去排解。
我深知老公平時工作的辛苦,當他下班回家,更需要的是一個寧靜溫馨的港灣,和一個快樂平和的伴侶,而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和滿臉哀愁的怨婦。
所以,婆媳同住的第三個原則,就是不要忽略老公的作用。妥善處理好婆媳關系,更有利于婚姻生活的長久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