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在20個方向上走一步,還是在一個方向上走20步? -- 匿名
- 我創造不出來的東西,我都無法理解。(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理查德·費曼
- 如果你無法將產品的價格翻倍,那么你的產品就不占有市場優勢。-- 《創業公司的功夫》
- 如果你需要工作來支付房租和賬單,并且沒有把握找到其他工作,那么你就被困住了。-- Hacker News 讀者
- 有一種說法,年齡在35歲以上的人,建立學術影響力的唯一機會是編寫一本教科書。-- Mark Seemann
文摘與資訊
1、 內卷化是什么?
最近,我經常看到“內卷化”這個詞,不理解什么意思。
網上找到的解釋:
“內卷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百度百科)
看了這個定義,我還是不太明白。為什么發展停滯就叫“內卷化”呢,而不叫別的名字,比如“內生化”或“內積化”?
網上說,這個詞是美國人首先提出的,英語單詞是 involution,出自1960年的一本著作《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Involution 是一個很罕見的英語單詞,平時用得很少,小型詞典都不收,維基百科甚至都沒有加入“發展停滯”這個涵義,反而是中國人比較多用“內卷化”這個概念。
雖然不熟悉 involution,但是我想起另外兩個常用詞:evolution(進化)和 revolution(革命)。它們共同的詞根volute
,拉丁語原意是“滾動”。
有了“滾動”這個詞根,這些詞的含義就比較清楚了。evolution
的前綴是ex-
(“向外的”),向外滾動就是進化;revolution
的前綴是re-
(“再次的”),再次滾動、顛覆現狀就是革命;involution
的前綴是in-
(“向內的”),向內滾動當然就是內卷了。
我現在對“內卷化”的理解是, 當一個組織不能或不愿向外發展時,成員的精力就只好用到組織內部,這時就會出現“內卷化”,也就是內部的過度發展。 舉例來說,海上的一艘船,外卷化就是大家齊心協力劃向對岸,內卷化就是大家心思不在劃船,而放在內部的互相牽扯(組織建設、規章制度、人事安排等等)。
一旦出現“內卷化”,對外的擴張和發展就停滯了。希望我們國家繼續“外卷化”,不要出現“內卷化”。
2、板書的直播方法
疫情期間,老師們都通過網絡直播進行教學。但是,攝像頭都是拍人臉,直播板書非常困難。美國一個老師想出了簡單的解決方法,她在筆記本蓋子上,用膠紙綁了一支鉛筆,然后以鉛筆作為支柱,放了一張 CD 碟片,當作反光的鏡子。
她把本子放在鍵盤上做筆記,內容就會通過 CD 碟片反射到攝像頭,從而直播出去。(@YanBC 投稿)
3、CS107e: 樹莓派,ARM 和操作系統(中文)
CS107e 是斯坦福大學的一門計算機課程,內容關于硬件、底層和 C 語言 。這篇文章是作者的學習感受。(@cj1128 投稿)
4、筆畫印章
兩個臺灣女生設計出6個“筆畫印章”,可以組合印出所有的中文字。
5、根據 DNA 生成畫像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家遺傳學公司,正在開展根據 DNA 畫出犯罪嫌疑人畫像的服務(上圖)。他們根據犯罪現場得到的 DNA,進行數據庫查詢,找到相似的 DNA。理論上,DNA 相似的人應該具有血緣關系,長相很可能接近,就可以根據親戚的長相畫出嫌犯的長相。
該技術已經幫助警察偵破了一些久遠的懸案,比如1987年一對加拿大夫婦被謀殺。但是,這已經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這會侵犯隱私,不應該允許警方用 DNA 查找你的血緣關系。
6、一天的毫秒數
下面計算式的結果,就是一天的毫秒數。
這個式子的來歷如下。
7、個人護城河
我最喜歡的職業建議是發展“個人護城河”。
你的個人護城河是一組獨特的且不斷累積的競爭優勢,別人很難學習,或者很難做到。如果你有了它,你會讓自己變得無法取代。
你必須找到屬于你的特殊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加價值。
如何找到自己的護城河?
你可以問自己:對我來說,什么事情容易做,而對別人卻很難?我所擁有的技能中,哪些是其他人模仿會非常困難的?或者,你所愛的、擅長的事物,跟社會需要的事物有什么交匯點?
護城河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錄音技術誕生之前,稀缺的是音樂本身,你想聽音樂,就需要有一個藝術家給你現場表演。現在,音樂錄音到處都是,稀缺的是策劃、發行和個性的展示。
同樣地,在社會中,以前的稀缺資源是金錢和特殊關系。而在互聯網時代,稀缺的是特定知識和某些稀有技能。
漫畫家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曾經提過一種建立個人護城河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長的2個~3個事物的交集。比如,他既不是最好的漫畫家,也不是最好的作家,也不是最好的企業家,但他可以是最好的商業類漫畫短文作者,這就是他的護城河。
總之,你要發現對你來說容易而對他人卻很難的事物,并在這些事物上變得出色,然后利用它來積累社會和金融資本。
8、人工智能玩《威利在哪里?》
《威利在哪里?》(There's Waldo)是歐美著名的兒童圖畫讀物,每一幅圖畫都是人山人海,讀者根據長相和打扮,在里面找到主人公威利在哪里。一家美國公司制作了一只由樹莓派控制的機械手臂,并配備攝像頭,利用電腦視覺庫 OpenCV 自動比對每一個人物,再通過機器學習工具 Google AutoML Vision 分析,找出威利的位置,只需要4.5秒。
工程師透露,他收集了62 張威利大頭照,以及45 張威利全身照,作為訓練材料,最后的比對結果相對準備。在此之前,他沒有接觸過 Google AutoML,他花了整整一周時間,學習 API 然后用 Python 完成了這個項目。
9、搬貨機器人
日本的 Lawson 便利店在東京啟用了搬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可以通過遠程動作復制,完成貨物的搬運和上架。店員戴上 VR 頭盔和專用手套,就可以操作機器人,還能通過麥克風和耳機與顧客交流。
由于人口老齡化,日本出現了勞動力短缺。便利店找不到足夠的店員,即使能找到,也往往是老年人,干不了體力活。這個機器人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下一步會大量推廣。
10、室內無人機
如果室內空間很大,每個角落或每個房間配一個攝像頭,會非常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亞馬遜旗下的智能家居公司 Ring 最近發布了一個室內無人機。平時放在底座上,想要監控的時候,就遠程遙控起飛,傳回影像。
如果房間有異常情況,比如房門或窗戶被打開,它也可以自動起飛,去查看情況。你可以事先指定無人機的飛行路線,也可以選擇自由飛行,它的頂部有一個激光雷達,可以自動避障。飛行結束后,它會自己回到底座去充電。這個無人機的售價是250美元
11、改變世界的一次代碼提交(中文)
Linus 在假期十天時間完成了 Git 的首個版本,第一次提交僅有 848 行代碼實現了 Git 的核心功能,本文通過分析這第一個 Git 提交來分析 Git 的設計及產品實現。(@hutusi 投稿)
工具與資源
1、Toonify
一個在線工具,可以將真人頭像變成卡通頭像。
2、Kivy
一個 Python 的 UI 框架,可以打包成 Windows、Linux、MacOS、 Android 和 iOS 應用,特別為多點觸摸設備而設計。(@qinhanlei 投稿)
3、Headless recorder
一個 Chrome 瀏覽器插件,自動記錄你的操作,轉成 Puppeteer 或 Playwright 腳本,從而實現瀏覽器操作自動化
4、duf
磁盤空間占用統計工具,支持 Linux 和 Mac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