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粒粒
01獎勵的故事
周五下午,從校車上蹦跳下來的女兒邊向我跑來邊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媽媽,你看,今天是treasure box (寶物箱) day ,這是我得到的獎勵。”她的小手里拿了兩個跳芭蕾舞的娃娃,小巧而精致。
我問:“為什么得到了獎勵?”
“因為我讀袋袋書達到了40本。”
我嘴上雖然沒有說什么,心里卻暗暗叫苦。家里這樣的小東西實在太多,每天里忙忙碌碌地照顧孩子,尤其勞累時,總會被女兒房間里滿地亂放的小玩意兒惹怒。
除了逢節(jié)日和生日外的各種禮物,女兒學校里也會非常頻繁地獎勵各種小東西。
美國幼兒園的獎勵,一般不會是因為學習表現(xiàn)突出,更多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舉止或是達到了什么目標,或按時完成了一個項目等的獎勵。
比如,她讀班里的袋袋書(她班主任自己收集的適用于幼兒園孩子的小書)達到10本時得了一個小獎勵,20本、30本、40本亦是如此。
比如,學校圖書館發(fā)起的讀書活動,只要按類別讀夠多少本書,又會發(fā)很多小東西。女兒已經(jīng)至少得過10幾個小獎品。
比如,班里的家庭作業(yè)袋(homework fun bag),以讀為主的,只要每天按要求讀幾分鐘,家長簽字,周五按時交給老師,又會得到小獎品。
……
如此下來,女兒每周都會從學校里拿回許多各種各樣的小獎品,除了這些,還有幾乎每天的糖果獎勵。
及時把家長簽好字的學習進度表帶回去了,獎一個棒棒糖。
幫助哪個小朋友系鞋帶了,獎一個棒棒糖。
…..
不用說,無形中,孩子又以無比自豪地狀態(tài)、光明正大地多吃了許多糖。
雖然,作為孩子的媽媽樂于見到孩子開心快樂的樣子,但隱約中又因這些獎勵產生了許多困惑,困惑歸困惑,心中仍舊覺得孩子得到獎勵比受到懲罰還要好一點。
02懲罰的故事
美國幼兒園的懲罰制度一般也不和學習掛鉤。也就是說,在讀書學習方面,無論孩子表現(xiàn)如何,都不會因此受到批評或懲罰,只是家長會每隔一段時間收到學生的詳細測評情況,告知孩子的進度。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袋袋書閱讀和圖書館的讀書活動,參加后達到目標會有獎勵,而孩子讀得少或是干脆不讀也不會有懲罰或要求家長督促,這完全是靠自覺自愿參加的。
換句話說,你也可以這樣理解,學校會詳細通知家長關于孩子的學習進度,也會發(fā)一些如何鼓勵孩子學習的方法和資料,但不會負責督促家長去實際做什么,全憑自愿。
那么,幼兒園里還是存在懲罰情況,到底罰什么?這主要是和孩子的日常行為相關的懲罰。
1)孩子的教室里有專門的一處red box,雖然叫箱子,卻沒有箱子,就是教室的一個角落。如果哪個小孩違反了規(guī)則和紀律,老師就會讓他在里面待幾分鐘。
2)除此之外,就是每個孩子文件夾里的那張日歷表,每月一張,每天都會根據(jù)行為表現(xiàn)得一個點,依次為粉紅,紫色,藍色,綠色,黃色,橙色和紅色。粉紅色為最好,綠色算是表現(xiàn)合格,黃色就是警告了,如果得了紅色,需要請家長到學校。
評定的標準有:
·隨便離開座位
·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
·沒有聽從指令
·不尊重他人
·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
·午飯期間不守紀律
·課間活動期間不守紀律
·在走廊里的行為不規(guī)范
·在室外傷到了同學
·在室內傷到了同學
目前為止,我的女兒得過三次黃點,其余都是合格以上。而她受到警告的原因是:
·有一次午飯期間,用剩余的飯做了一把槍(實在難以想象怎么做的)
·有一次對同學使用了不尊敬的語言
·有一次老師要求安靜的時候,她還在講話
得了黃點之后,老師要求家長需要和孩子溝通,并且讓孩子明白以后需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行為,加以改正。
作為媽媽,密切關注孩子在學校里的行為當然非常關鍵,所以我三次都與女兒做了細致的溝通,而孩子有兩次因為得了黃點回家后哭了。
雖然女兒沒有過很離譜的行為,但她也碰到過一次和同學之間比較大的沖撞。起因是她的一個同學想要用她的剪子,女兒沒有同意,對方就過來搶。這個同學后來得了紅點,她和她的媽媽一起到校長室談話,第二天,這個小孩比女兒寫了一封道歉信。
即便女兒沒有因此事受到傷害,但小朋友之間搶剪刀還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尤其是他們每天都要用剪刀做手工。所以嚴格一點的要求自然都是為了保護孩子,后來我問女兒對同學的看法,她說:“她道歉了,我也原諒她了,我們擁抱了。”
自始至終,這件事我都沒有參與其中。
03思考:獎勵和懲罰是不是最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
我前面說,女兒每周頻繁得到很多小獎品引起了我的困惑。主要原因如下:
·獎品過多,容易讓孩子不懂得珍惜
·認真學習,遵守學校紀律,本來就是學生的本份,獎品會誤導孩子的動機
我這么說,并不是空穴來風,多次觀察女兒的行為,很多小獎品甚至是她的一些稍微貴重一點的禮物,壞了也就壞了,她一般不會在意;并且有時候,她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目的就是可以得到一個獎品,而不是自己心里喜歡作業(yè)。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得到獎勵只是一瞬間的開心,然后就馬上會被拋到腦后。
難怪,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里,羅列了孩子不喜歡的東西,第一條就是:榮譽與處罰。(其它幾條包括:默寫單詞;同樣的講課內容;教課模式和內容測試;玩的和吃的東西;老師的講桌。)
那么,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也對與獎勵與懲罰相近的贊揚與責備有異議:
“我們稱贊或責備對方,不過就是“要給糖,還是抽鞭子”的差異而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阿德勒心理學之所以所以強烈否定賞罰教育,正因為那是來操控孩子的做法。”(《被討厭的勇氣》)
由此可見,獎勵和懲罰即便可能是如今學校不得不存在的方法,但卻不一定是最為科學的, 尤其是運用不當?shù)那闆r下,甚至可能產生反作用。 所謂的運用不當, 其中就包括與獎勵相關的過度贊揚,和懲罰相關的責備。
值得慶幸的是女兒所在的幼兒園雖然存在獎勵與懲罰教學,在言語方面老師還是比較恰當?shù)摹?/p>
對于尤其是幼兒的家長來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時會超過學校教育,我們更應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恰當運用獎勵與懲罰:
·給孩子禮物是有必要的,但不應是獎勵某一次的考試,而是為了慶祝一次特別的節(jié)日,讓孩子知道禮物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他的愛,而學習是他自己的職責。
·對孩子的懲罰的目的主要是需教會孩子正確的行為方式,懲罰的目的不是羞辱,而是對于孩子更為深沉的愛。
除此之外,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需避免贊揚和責備,按阿德勒的說法就是最恰當?shù)姆椒ㄊ牵汗膭睢?/p>
“不是稱贊也不是責備。這種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鼓勵’”。(《被討厭的勇氣》)
因為,只有通過鼓勵,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行為的價值,而從自己的存生價值中,孩子會產生勇氣。
由此,當你對孩子說“真能干”的時候,不如改成一句真誠的:謝謝!你真正地幫助了媽媽!
“換個方式,誠實看待孩子原有的樣貌,不與人比較、對他的存在感到喜悅和感謝;不要由理想中的模樣開始扣分,而是從零出發(fā)。這么一來,應該就能對于“存在”有所感受及表示。”(被《討厭的勇氣》)
每個孩子都像是一棵小樹苗,他們有自己適應環(huán)境、獨立成長的能力,而家長所做的一是不能成為孩子生長的阻力,二是盡量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合生長的環(huán)境。
合適的環(huán)境,恰當?shù)囊龑В嬲\的鼓勵,親密的陪伴, 少一點操控與干擾,然后, 讓孩子自由成長。
END
今日格言
我們稱贊或責備對方,不過就是“要給糖,還是抽鞭子”的差異而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阿德勒心理學之所以所以強烈否定賞罰教育,正因為那是來操控孩子的做法。
《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