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熒黃燈光下,一個個安靜的身影在書中沉浸,24小時營業的書店現在很難找到了。這,與智能手機方便我們生活而手機游戲、碎片信息卻占據著我們大多數的時間,消磨著我們的意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說,還能有大段時間看書的人,已經很少了。社會在飛速發展,讀書,這個看似投入大產出小的事情,還值得我們做嗎?一定值得!
讀書,能讓我們擺脫精神的庸俗
常和朋友談起一個現象:一個人看上去面容姣好,打扮入時,令人心生好感,然而一開口講話卻將本來不高的涵養暴露的一覽無余,瞬間人設崩塌。究其底,還是內在修養不夠高,外表的光鮮亮麗卻蓋不住內心的荒瘠。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你所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塑造著你的內心和氣質。我的朋友們常吐槽我評價一個人“開口不離氣質”,沒錯,外貌終會隨著時間推移很快消逝,衣著也會因為時代發展而迅速過時,唯有氣質,會經得起歲月的考驗留存下來。而俗話說相由心生,一個人只有內心的世界豐富了,其外在的表現才會光彩照人,也不外乎是這個道理。樸槿惠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刻讀《中國哲學史》悟出人生道理走出低谷靠的是心靈的寄托,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人生態度更是其堅定精神的反應。理想信念,或許也能從讀書中習得一二吧。
讀書,能讓我們形成其內在的思維方式。
如果你最近讀經濟學,你的每一項經濟活動都會在權衡取舍;如果你最近讀邏輯學,你的每一句話語都會細細斟酌;如果你最近讀文學,你的生活將多出些詩情畫意。每一種書,都是一種思維,這種思維短期內影響著你,長期以來塑造著你。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或多或少反映著一些學科的知識:對某一人物的客觀評價蘊含著辯證法思想,對詭辯的反駁透露著邏輯學的經典思維,對出行路線的規劃滲透著運籌學知識。這些知識,大多數人一直在用,只是不知道是什么罷了。如果我們能去深入系統了解相關知識,我們的思維不就更加完善嗎?同時,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儲備就更加充裕,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加多樣。
讀書,讓你獲取最為經典的知識。
書籍可謂人類智慧的結晶,你可以在短期內獲取千百年來的豐富知識,這將大大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拓寬自我,當然,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實踐的精神是時時刻刻都應提倡的。我永遠相信一個觀點:沒有一個人學不會的知識,如果有,只是智慧未開,尚無“解鎖”此知識的技能與思維,日后加以學習理解,或能悟出。我們不求霍金愛因斯坦的超常智商玩轉物理,但求成為知識充盈的“普通人”。只有知識豐富了,你的言行才能被廣泛接受和認可,正如荀子所說:“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網上“讀了那么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一句毒雞湯只是觀望者的自我安慰,只有實際去做的人們才可以體會到獲取知識的充實感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你我在書中收獲屬于自己的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