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自己嗎?
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是Yes. 活了這么多年,對自己還不了解嗎?
“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畏懼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勝任什么,有什么樣的生活習慣和做事原則,甚至內心深處埋藏著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
但這樣就夠了嗎?
不夠,遠遠不夠。
突然有一天,你的好朋友因為一件事情對你說,“你很自以為是。”
你也許會大吃一驚,因為你認為的自己是樂于接受別人意見的,怎么會“自以為是”呢?
所以我們常常自認為非常了解自己,但面對別人眼中的“自己“卻很陌生。
那個“自己”真的是自己嗎?
別著急,介紹一個分析工具,疑問就迎刃而解——喬哈里窗(Johari Window )
喬哈里窗(Johari Window )由心理學家Joseph Luft (1916–2014) 和Harrington Ingham (1916–1995) 在1955年提出。它是一個幫助人們更好的溝通的分析工具。最初是應用在交流溝通領域。隨著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自我認知、團隊合作領域。
每一個人的認知范圍,都可以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兩個維度被劃分成四個區域,如上圖所示。
公開區(Open)
我知道的別人也知道的;
說明別人是了解我的。這是我們和外界溝通交流的基礎。
隱藏區(Hidden)
我知道的別人不知道的;
這里是個人的自留地,任何秘密的東西都在這里,暗戀對象、私房錢等等都是在這里。
這里的你,你自己最清楚。適度的公開自己的隱藏秘密,更有利于互信。如果此區域過大,容易被人誤解。
盲區(Blind)
我不知道的別人知道的;
這個是了解自己的絕佳的途徑:通過別人眼中的自己來了解自己。對于別人知道的信息,不要急于反駁,多思考為什么別人會這么想。然后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嘗試,新的自己可能就在不斷嘗試中慢慢清晰起來,即使發現錯了,也明確知道了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
未知區(Unknown)
雙方都不了解;
這個區域就像游戲中被黑暗覆蓋的地圖,等待著一點點去發現,去探索,當發現一片森林或者是一個礦山的那一刻,絕對是興奮至極。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潛能都是在此區域被發覺的。尤其是有很大優勢的技能,一旦被我們自己發掘,必將是一次新的飛躍,因為別人也不曾知道。
綜上四個區域,想要試圖更全面的認識自己,就要在盲區和位置區域多下功夫,從而更發現更多的未知自己。
在這里引用《爆裂鼓手》里面的樂隊指揮對鼓手說的一句話,來闡釋探索未知區域從而激發潛能是多么的不可思議。
I was there to push people beyond what's expected to them,I believe that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我是去逼他們突破自己的極限,這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電影最終那位鼓手突破了自己,站在了自己夢想的舞臺上。
希望有理想的你我,都能通過此工具更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找到相應的路徑,發覺自己的未知能力,并登上屬于自己的夢想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