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灣里的這口堰塘修葺于何年何月與何時,只知道它比我要大很多,太多太多。
塘里面沉載著歲月的沙礫,任憑多大的雨水也沖刷不了的記憶。
小時候的我,總有那么多的伙伴,一家好幾個孩子的家庭很多。我趕上了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生于79,一無長兄姐,二無弟妹。
農村的孩子,并不敢奢求有什么好的玩具。一坨堰塘邊上的泥巴,我們也可以玩的不亦樂乎。挖出一坨泥巴,用手捏成任意形狀,如果想要平整些,我們會拿到地面上“板”(類似夯實)?,F在看來,我們那一代人無意中竟成了玩橡皮泥的鼻祖。
由于農田需要灌溉,所以堰塘的主要功能是蓄水。那時候,每年都會對溝渠進行修葺,以確保插秧時能夠有水可用。從水庫引水,蜿蜒崎嶇數公里,灌于堰,溉以田。
優質的水源營造了好的生態環境,塘里魚蝦,黃鱔泥鰍,自然豐富。竹林砍來新鮮竹子,用煙火喵喵,烤出竹油后把彎曲的地方定型。竹竿待自然干燥后便通體金黃,韌性十足,腰力自然強勁。
買來魚線,拴上魚鉤,浮標用大蒜桿。魚餌則就地取材,堰塘邊上草叢里的螞蚱、蟋蟀,泥土中的蚯蚓。都是極好的餌料。那時候也不懂什么調標,更不知道什么調四釣二。只覺得那時的魚好傻,傻得就像我。不講究任何釣法釣技的我,居然也收獲頗豐。
由于要犁田,所以幾乎每家都有牛。那時候,我們放牛也自然成了差不多唯一可以幫家里做的事兒。
牛也自然是水牛,早晚都要趕上山吃草。暑假里,就把牛拴在堰塘里泡澡。一來可以減少牛虻叮咬,二來降溫解暑。當然,牛角則是它們的利器,更多的時候則是搔癢的工具。堰堤則在牛角的摩擦,摩擦之下變的瘦弱疲軟。就像一個老人,駝了背,彎了腰,瘦了身。
但是經過多年以后,傳統的插秧種水稻已經不見蹤跡,稻田業已成了玉米地、桔子園。水田變成了旱田,自然而然用水少了。堰塘已快被人們所淡忘!
塘的底部全是日積月累的淤泥,那是從山上沖涮下來的泥巴。黝黑黝黑的,足有1米多深。悄逢大旱之年,久晴無雨2月有余。塘里竟干的一滴水沒有,魚蝦沒了蹤跡。
在太陽暴曬之下,塘底全部呈現出龜裂圖案。再后來,不知名的雜草不知何時已經鋪滿了塘底,這片沃士竟成了它們的天堂。綠油油的野草,青翠欲滴,羊兒們倒是樂得去嘗鮮!
就在今年,那口老堰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改革的春風吹進了農村的邊邊角角,人們對它進行了堰堤的加固與硬化。等蓄滿了水,我們可以又讓堰塘神采煥發。灣里的幾戶人家就不用為洗洗涮涮發愁了!
歲月靜響,犁鏵如刻。參天大樹可用年輪來訴說滄海桑田,鬢角如霜的垂垂老者,爬滿額頭的皺紋則是一本書。
書中的故事簡單,其中那便有我逝去的童年!
我是簡書作者東方木,如果您覺得文章有趣,請留下您的腳印。歡迎點贊評論加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