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基思·斯坦諾維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科學榮譽退休教授,也是加拿大應用認知科學的前研究主席。
主要著作:《這才是心理學》、《超越智商》、《機器人叛亂》、《決策與理性》等。
內容簡介
這是一把開啟理性之門的鑰匙,是混沌的暗夜里灑下的一抹星光。在偽科學、偽心理學、各種心靈雞湯和玄學大行其道的今天,斯坦諾維奇的著作無疑是一陣洪亮而悠長的鐘聲,讓昏昏欲睡、目光呆滯的人們從無意識盲從中清醒。
本書重點闡述了一些區分科學與「偽科學」,正版心理學和「偽心理學」的原則和概念,如「可證偽性」、「操作主義」、「選擇性偏差」、「交互作用」、「操縱與控制」、「概率推理」等。這些基本原則和概念分別是射向偽科學與偽心理學的一道道利箭,讓那些愚弄大家的「世俗智慧」無所遁形,是不可多得的,能起到正本清源作用的心理學著作。
導讀 你的眼睛欺騙了你
提到心理學,你想到了誰?除了弗洛伊德,還有誰?
你所理解的心理學是怎樣的?什么?你說讀心術、算命、解夢和催眠么?
人人都是心理學家嗎?你說影視暴力對青少年犯罪沒有影響?你還說吸煙有害健康沒有科學依據?
只有確定的才是科學?那些統計數據說明不了問題?
眼見一定為實嗎?如果不是,你該相信什么?
......
帶著這些疑問,鉆進這本書,你將踏上尋求真理真相的光明大道。
心理學=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偉大在于,他構建了一套精巧、恢弘的理論,把心理學這門在當時尚且稚嫩的新學科引入普羅大眾的視線,得到了廣泛關注,開啟人們探索自身心靈世界的新領域,也為社會文化和文學創作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元素。至今他的精神分析法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時代在進步,學科也在不斷的完善。心理學從一顆小樹苗儼然長成了參天大樹,各種分支派系林立,各種新舊思潮交錯更迭,如今人們想要說清楚心理學是什么,不是什么,絕非易事。
弗洛伊德的光環讓精神分析法在眾多學派中獨樹一幟,然而,他的理論架構雖然精細,卻缺乏實證,他的理論多建立在個案研究和內省,用現代科學方法論來審視他的理論,如在顯微鏡下觀察光滑金屬的表面,溝壑縱橫,漏洞百出。
更致命的是,由于缺乏實證,他的理論為偽心理學開了一道后門,從此各路牛鬼蛇神、江湖術士打著心理學番號,招搖過市,肆無忌憚地狂斂智商稅。
關于精神分析法,有不少現今被證實比較坑爹的案例。
比如:對于孤獨癥的解釋,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海姆讓「冰柜母親」這個概念廣為流傳,他認為,「造成孩子嬰兒期孤獨癥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存在」。
同樣,對于「抽動性穢語癥」,精神分析學派的不同解釋是:
- 不愿放棄抽動,因為這成了她性快感的源泉和潛意識性欲的表達;
- 等同于手淫……與生殖器快感相關聯的力大多轉移到了身體其他部位;
- 肛門施虐的遷移癥狀;
- 強迫型人格以及自戀傾向;
- 代表一種情感癥狀,對想表達情感的壓抑性防御;
- ……
精神分析法的理論面面俱到,這種過度自信的「解釋」由于其影響廣泛,對這種病癥的正確認識和診治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事實證明,抽動性穢語癥是一種器質性中樞神經紊亂,如今已經成功的被藥物治療所攻克。
實際上,現代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大量研究主題、數據和理論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占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對心理學貢獻更多的,如大衛·胡貝爾、丹尼爾·卡尼曼、赫伯特·西蒙、理查德·阿特金森等人對于公眾來說卻相當陌生。
無奈我們總是后知后覺,也很難從認知的局限中跳脫,更不用談超越「知識的詛咒」。
「世俗智慧」和超驗感知≠偽科學?
大腦喜歡驚奇,茶余飯后,人們除了關心汽車、房子、女人和票子,還會談論一些血型、星座、風水、手相之類,逢年過節還會燒燒香、拜拜佛、求求福、問問道。尋常百姓為之,那些高學歷、高智商、高成就的社會精英也不例外 (比較典型的如:王林的倒臺挖出來的一堆名人糗事)。
大腦又喜歡走捷徑,信息泛濫的時代,人們「飽不擇食」。市面上充斥著偽裝成心理學的偽科學和心靈雞湯暢銷書。除了一些早期的漏洞百出的心理學著作,還有一些「超驗心理學」和自助類讀物。
把超自然體驗和其他超長能力的研究排除在心理學之外讓很多擁躉憤怒不已。王林等江湖騙子的倒臺,讓公眾嘩然。事后諸葛般的聲討并不能顯示自己的智商有多高。因為,在懷有敬畏之心的同時,大部分人并沒有一柄清晰的尺來區分科學與偽科學,你的否定也可能是另一種盲從。
媒體針對大眾喜好所鼓吹的一些「開創性療法」,「前所未有的發現」等等,往往只是利用公眾對熱點問題的關切。雖然有相當數量的心理學家在為肥胖、人際關系和性的問題提供治療,并不斷研究,但這個數量比自助類讀物中所說少得多。這不妨礙一些「心理學大師」以此大肆忽悠,借機大發其財。
比如,關于孤獨癥的療法,很多方法已被證明錯誤,卻在急于救治孩子的家長中十分流行。甚至在Google中搜索的前10個鏈接中,有3個是指向鼓吹一種化學療法的網址(2012年)。
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學?
首先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它采取科學的方法來探究人類和動物的所有行為,并從這一知識衍生出具有科學基礎的實際應用。
也就是說,心理學的首要特征是--它是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其次,心理學是一門分支多而細的科學。美國心理學會(APA)有56個分支機構,要窮盡心理學領域的多樣性是非常困難的。
心理學要過的幾道關
最近炒得比較火的一則新聞是「韓春雨造假風波」,這件事本身尚未有定論。但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同行專家是持質疑態度的,因為他們聲明他們無法重復出理想的實驗結果。這讓韓春雨本人處于相當被動的位置。
雖然有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通常只有通過同行評審的理論和數據才算是進入科學領域。
如果韓春雨沒有造假,那么他還有一段路要走來證明自己。
這里所提及的「同行評審」便是科學理論需要經過的一道篩子,一道門檻。那么,要成為一門科學,心理學還需要經過那幾道關卡呢?斯坦科維奇重點闡述了以下幾個概念和術語。
1. 可證偽性
科學的本質是:在公眾面前犯錯-在眾目睽睽之下犯錯,以期他人能夠幫助其糾正這些錯誤。-- 丹尼爾·丹尼特
可證偽性又稱可反證性、可否證性。在科學和哲學中用來表示由經驗得來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種屬性,即「這些結論必須容許邏輯上的反例的存在」。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宣稱:一切從經驗得來的假說、命題和理論必須邏輯上容許反例的存在,才是科學的。如果一個主張是可證偽的,則至少在理論上存在一種觀測方法 (即使實際上沒有觀察也無妨),來表明這個主張不符合重言式(由于定義的原因它總是真的)的標準。
如作者所說,假設他發現有一種大腦機制在控制行為。這種機制的理論是這樣的:大腦左半球的語言區附近住著兩個小精靈,它們能控制大腦各區域中的電化學過程,也就是說它們控制了大腦的整個思考過程。但與此同時,它們有方法可以不讓我們發現它們,也就是說當我們試圖通過外科手術或者X光探測時,它們就會「自動隱身」。
這樣的理論經過媒體(如果是「權威」媒體)的宣傳,很有可能會成為「通識」。這就是「不可證偽性」吊軌的地方,也是各種欺詐、騙術和媒體炒作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原因。邏輯上自說自話,卻不允許反例存在。
2. 操作主義
本質主義者喜歡探求「終極」問題,然而科學家不負責回答「終極」問題,因為「終極」問題無法回答。
科學家用理論證明「萬有引力定律」,但是不會告訴你「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么。我們日常中經常用的一些概念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運行狀態,比如「能量」、「粒子」等,但如果你要探求到底什么是「能量」,粒子究竟長什么樣……這是沒有意義的。
科學領域里,確定某概念的意義,是在與該術語有關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后,而非研究之前。一個精確的概念術語來自科學過程中固有的那些數據和理論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針對語言用法的辯論。本質主義者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文字爭論,而科學家堅信這樣的文字游戲使我們脫離了事物本質。
要正確地使用某一個科學概念,必須借助于操作主義,即科學的概念必須立足于可觀測事件,或者與可觀測事件相關聯,且可觀測事件可被測量。
國際聯合出版社有篇文章,標題叫做《動物會思考嗎》,文章研究動物的行為,本身沒有任何錯誤,但這個標題看上去像個玩笑。如果沒有對「思考」進行操作性定義,這樣的標題是沒有意義的。
3. 概率推理
大腦喜歡確定性,一切帶有不確定性的推測都會給人帶來痛苦和煩惱。這勢必會造成「可怕的簡化」,找一種解釋總比沒有解釋強,或者腦補一個哪怕不靠譜但肯定的結論也比扭扭捏捏,猶豫不決地說一大堆概率分布數據好。
然而,大多數學科,包括心理學研究所得多的結論都是概率式的--大多數情況下會發生,但并非任何情況下都發生。可以說,概率論是塑造科學觀念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卻常常成為人們認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論與人們慣常的思維常常背道而馳,當人們遇到具體的、鮮活的證據時,就把概率信息拋到一邊了。他們沒有考慮到大樣本能夠提供相對于整體數值更精確的估計。
賭徒謬誤便是人們靠直覺往往會「上當」的一個典型心智缺陷。
問題1:想象你在拋一枚普通硬幣,已經連續出現5次正面。對于第6次,你認為
a. 出現反面的概率比正面大
b. 出現正面的概率比反面大
c. 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樣大
問題2:玩老虎機的時候,贏錢的概率式1/10。朱莉頭3次都贏了,那么,她下次贏得概率是多少?
人們傾向于把過去的事件和未來聯系起來,然而這兩個賭局實際上是相互獨立的。大部分人跳不出思維的陷阱,自欺欺人而不知。
4. 聚合證據
沒有實驗是被設計得完美無缺的,對任何一個實驗的解釋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每個實驗都有助于糾正其他實驗在設計方面的錯誤,只要大量的實驗能夠得到相似的結果,那么這些實驗證據就實現了「聚合」。
即使沒有一個實驗被設計得十全十美,還是可以得出一個相當有說服力的結論。聚合性的證據原則允許我們將結論建立在大量有些許差異的實驗來源之上。
5. 相關和因果
使用烤箱是最佳的避孕方法?
多年前,臺灣曾做過一次大規模調查,主要調查哪些因素和人們使用避孕工具有關。有趣的結論是:家庭中家用電器的數量與人們使用避孕工具的相關性最強。
這個例子深刻說明了:相關不等于因果。實際上將兩者關聯起來的變量可能是社會經濟地位。
大量研究顯示,中度飲酒者比頻繁飲酒者更健康。但我們沒有必要去勸那些不飲酒或者戒酒的人,對他們說適當喝點酒能改善健康狀況。實際上,那些自主選擇喝酒且能很好控制飲酒量的人,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適度的,他們適度鍛煉、適度飲食,適度睡眠,他們傾向于做正確的事情,由于選擇效應,我們不能說適度飲酒本身就是原因。
在虛假相關的情境下,選擇性偏差很容易產生。當選擇效應存在的時候,妄下結論可能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6. 個案與見證
見證敘述毫無價值,因為存在安慰劑效應。
幾乎每種產生于醫學和心理學的療法都有一定數量的支持者,并且總能催生出一些發自內心認可其療效的人。
安慰劑效應在抑郁癥治療中占29% (即29%的病人服用安慰劑后報告癥狀緩解),在十二指腸潰瘍中是36%,在偏頭痛中是29%,食道炎是27%。
在面臨問題解決或決策情境的時候,人們傾向于利用更容易獲得的、與當前情境相關的信息,對可獲得性造成強烈影響的一個因素,就是信息的鮮活性。
例1:汽車和飛機哪個更安全?
例2:父母最擔心孩子遭遇哪種風險:車禍、意外、兒童期肥胖、自殺、鯊魚襲擊還是綁架?
例3:下面兩個救災捐款,你會選擇捐給誰?
- 馬拉維有三百萬兒童面臨食物短缺;安哥拉三分之二人口(四百萬人)被迫原理家園;
- 七歲女孩諾奇亞,她生活在馬里,家境貧寒,時常挨餓,你的錢能讓她生活更好一點,獲得更好的教育和衛生條件。
例1中人們明明知道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死亡的概率遠高于飛機,卻因為飛機發生災難時帶給人更鮮活的景象,從而產生更深的恐懼,覺得飛機更危險。
例2 中由于媒體的渲染,父母更擔心孩子被綁架,然而這一概率遠低于兒童在泳池中溺亡的概率。
例3 中,受試者愿意給第二版募捐信捐的錢高于第一版。
由于鮮活性效應,人們對于更為生動并因此在記憶中更易提取的證據會賦予過高的權重。
7. 控制、比較與操縱
世界是盤根錯節的,一個現象的背后,可能是多種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同樣,不同場景中可能出現的虛假相關,會誤導人們做出錯誤決策,讓人覺得相關就是因果。
鮮活性效應也會讓人們不自覺地產生一些錯覺和誤判。
要避免以上偏誤的產生,在實驗中,研究者要對被假設為原因的變量進行操縱,通過實驗控制和隨機分配來保持其它所有變量不變,然后再來看這個假設變量是否會產生影響。
關于變量控制,有一個著名的典故--聰明的漢斯。
100多年前,一位德國教師向大家展示了一匹馬,它的名字叫聰明漢斯,因為它會算算術。訓練員無論給漢斯出加法、減法還是乘法,漢斯都能用蹄子敲出答案。
人們對漢斯的表現深感驚訝,同時又很迷惑,難道這匹馬真的證明人們低估這個物種的實際能力了嗎?
謎團很快被一個叫奧斯卡·芬斯特的心理學家解開了。
芬斯特對漢斯的能力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同時對動物表演的環境進行操縱。最后發現漢斯更像是一位行為科學家而不是數學家。漢斯會細心地觀察人類的行為,當它敲出正確答案時,訓練員會下意識地稍微歪一下頭,然后漢斯就會停下來。實際上,漢斯對視覺線索非常靈敏。于是芬斯特想出另一種方法來測試漢斯的能力:讓不知道答案的提問者像這匹馬提問,或者讓提問者在馬的視線范圍外呈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漢斯就失去了它的「數學能力」。
小結
心理學的研究應當有一些普遍原則:
- 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
- 提出可證偽性的理論來解釋研究發現;
- 理論中的概念需具有操作性定義,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積累而逐漸演變;
- 理論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驗證,并經過同行評審;
- 實驗遵循控制和操縱的邏輯;
- 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得聚合性證據;
- 被揭示的行為規律通常遵循概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