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君:
昨天第一天使用了“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收益非常大,剛才做了一個日復盤
沙僧:
我怎么感覺大哥都快成機器人了
是一臺精準的機器人[捂臉]
晴天菩薩:
看著好暈[捂臉]
喜歡混亂的人
遣唐君:
這樣記錄,誤差還差1小時32分
晴天菩薩:
看的我壓力山大
遣唐君:
這樣你就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精力,多少可用時間,是否該做取舍。
八戒:
不能完全執行怎么辦?
遣唐君:
否則變成每天很忙,沒有成果,自我感動
米力大仙:
把時間顯像
遣唐君:
相信我,堅持一周,發現全新自我
主要是認識真實的自己
我會發現什么時間精力最好,什么時間失控
八戒:
這樣更專注,還要給自己打氣,
遣唐君:
今天4點鬧鈴響了,4:51才開始學習
7點出門之前,只學習了50分鐘
4點到7點之間有3小時,實際只用了50分鐘
八戒:
我一天十小時不知所措。
這樣記錄很好。
還有六小時不是自己喜歡的
遣唐君:
所以,還是要專注,專注,再專注
因為可用時間少的可憐
八戒:
早上看了兩小時新聞
遣唐君:
每日復盤,每周復盤,每月復盤
這樣就知道真實的情況,自己的大數據
這樣統計并不夸張。因為人活到80歲,其實只有3萬多天。你算自己還剩下多少天
沙僧:
你這想法硬是把自己往機器人方面逼啊
八戒:
一完全執行,絕對很牛的。
一定是自己喜歡的才行。
剛開始我也有會成為機器人的感覺,這樣更多是在培養自己的效率吧。
很多牛人都在這樣做。
鐵扇公主:
機器人最好玩。
遣唐君:
其實并不是機器人行為,試想我們每天打開微信,看微信群留言,刷朋友圈,難道不是機器人行為嗎。如果你用app統計一下,一定很吃驚。
原因是已經養成習慣,所以覺得并不是負擔,而且沉迷于其中。
一個習慣養成至少需要100天。據說柳比歇夫,后來不這樣記錄就無法工作了。可見他也很沉迷,只是沉迷的不是微信。
那為什么主動統計就會感覺為難呢,因為還沒有養成習慣。一旦養成習慣,不統計就會覺得很難受。
試想今天一天不讓你打開微信,你會不會發瘋呢。對,就是這樣感覺,一種養成習慣后上癮的感覺。
其實照樣可以繼續墮落,繼續刷朋友圈,繼續刷泡沫劇,繼續發呆。只是隨時記錄每件事的開始和截止時間即可。這樣一天下來看到自己到底干了什么,就很清楚該如何進行調整。
白龍馬:
某種意義上講,沉迷是一種專注態度
嫦娥:
心流呀
雖然只是第一天實踐,但感受還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感覺特別像PDCA的刻意練習,又像德魯克的“反饋分析法”的最小版本。
既鍛煉的覺察力,時間感知能力,又提高項目控制能力,精準計劃能力。
感知時間是一種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可以很清楚自己做事用多少時間,也完全能掌控馬上要做的那件事需要多少時間。
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時間,也知道它們的去向,由此,你產生了意義感、安全感和滿足感。
提高了斷舍離能力,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時間和精力,也就不再有妄念和執念。
隨時記錄情緒,對抑制情緒失控有好處。據說只要記錄和觀察情緒,情緒就會自己走掉。
不會困惑時間都花在哪里了,也不會再抱怨自己做事情的時間不夠了。
深切地感受到時間是如此的狡猾,光陰是如此的易逝。盡管這樣精細的記錄時間,在第二天進行統計的時候,還是發現有1個半小時不翼而飛。足可見時間是多么容易逝去、多么難以捕捉。
難怪時常覺得時間不知不覺就溜走了。“搶救”時間、珍惜時間的運動就勢在必行了,否則,如果我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那些失蹤的時間加起來就不是幾個小時,而是幾年、幾十年……
做了比平時更多的事,這也是最感奇妙的一點。并沒有逼迫自己、并沒有爭分奪秒、并沒有給自己一天的工作量以更高的要求,只是老老實實地記錄下了每件事情所需的時間而已。
其實“記錄”這個動作本身提高了做事效率。在無意識間為自己的每次行動設定了時間。比如,如果打算休息20分鐘,就絕不會休息25分鐘,而當我按照原計劃休息了20分鐘后,就已經感到滿足了。
用更整塊的時間集中去做一件事。本來在做這件事時想到那件,就把這件丟在一旁,而那件沒做一會兒,我又轉而去做另一件了。
可現在必須明確地記錄下每件事情的時間,為了不增加記錄和計算時間的麻煩,不再那么頻繁地在事情之間轉換,而是在做完這一件之后再做下一件。
在做的過程中,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用一段時間來完成一個任務,并且這個任務的所需時間不是無限的,而是特定的,它將被記錄下來。
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超前完成了任務,竟然贏得了更多的休閑時間,還可以把這部分時間利用起來做額外的事。超額完成計劃,爭取到了額外的時間而感到自信和滿足。
以上記錄統計時間的方法源于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82歲,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
柳比歇夫畢業于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一生發布了70余部學術著作,從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到昆蟲學等。業余時間研究地蚤的分類,還寫過不少科學回憶錄。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共寫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
他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
在所謂的業余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三百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對跳甲屬的分類,研究了一生。
柳比歇夫在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通過統計和分析,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并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簡單地說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柳比歇夫不斷完善這一統計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下面是柳比歇夫的記錄
地點:烏里揚諾夫斯克 時間: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
鑒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 –10分
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 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地點:烏里揚諾夫斯克 時間:1964年4月8日
分類昆蟲學:鑒 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
開始寫關于袋蛾的報告–1小時5分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六頁–3小時 20分
休息–剃胡子
《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
《消息報》–10分
《文學報》–20分
阿·托爾斯泰的《吸 血鬼》,六十六頁–1小時30分。
聽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 時間統計法如何產生的?
柳比歇夫在年輕時(1918年),已經提出了他一生的奮斗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他善于統計,通過計算得知,為達到目標,需要比常人或現在的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所以他開始找尋方法。
他是逐步完善他的時間統計法的。開始,他只是充分利用事情間的空余時間做統計,后來對時間的需求越來越大,于是他不斷完善自己的時間統計法。
他通過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考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循著能力的邊緣前進,對自己能力的掂量愈來愈精確。這是一條永不停頓的自我認識之路。
最終,他形成了一套集時間記錄,總結,計劃于一體的系統化工作方法。這個方法包括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對于精力,他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精力旺盛和低迷的不同狀態去安排計劃,安排事情。
對于時間,他計算出一天可以用于工作的純時間,用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時間統計法成為了他生活的框架。他在回答自己朋友的質疑時說:我習慣了這種方法,沒有它,我什么也干不了。這種生活的框架,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個人操作系統。
身體雖不好,但長壽,一生基本健康。因為他是根據自己的身體規律去工作,投入和產出達到了一定的平衡。他睡眠時間很長,有十個小時;他累了就去休息。這些對身體的投入,保證了他產出時需要的精力。
證明只有把才能集中到一個目標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對自己的做事能力做到心中有數,為做計劃時提供很好的參考。比如通過統計總結出自己看一本書需要3個小時,那么在計劃時,就將預算中拿出3小時歸這本書。
■ 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記錄步驟:
1、記錄。可以采用各種方式準確地記錄時間。
2、統計。對時間耗費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看看用于開會、聽匯報、檢查工作、調查研究、走訪用戶、讀書看報等項目的時間比例有多大,并繪成圖表。
3、分析。對照工作效果,分析時間耗費的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
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
做了不該做的工作;
做了應該由別人做的工作;
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
犯了過去犯過的錯誤;
開會和處理人事關系時間過長等等。
4.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制訂消除浪費時間的計劃,并反饋于下一時段。
■ 柳比歇夫日常事情所有時間分類統計
基本科研 –59小時45分
分類昆蟲學 – 20小時55分
附加工作 – 50小時25分
組織工作 – 5小時40分
合計136小時45分
“基本科研”這59小時45分包括什么內容?用在什么上了?
分類工作 – 《分類法的邏輯》報告草稿 –6小時25分
雜事 – 1小時
校對《達達派研究》 – 30分
數學– 16小時40分
日常參考書:里亞普諾夫 –55分
日常參考書:生物學 – 12小時
學術通信 – 11小時55分
學術札記 – 3小時25分
圖書索引 – 6小時55分
合計– 59小時45分
通過做這樣的記錄,柳比歇夫獲得了精確感知時間的能力。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誤差不超過一分鐘。
時間統計法不僅僅是記錄時間的流向,還包含了精力管理,計劃管理。
■ 柳比歇夫如何根據統計結構做計劃?
計劃有月計劃,年計劃,五年計劃。
■ 月計劃
先是通過時間統計法,了解到兩個標準:
1、自己每天,每月能用于工作的時間有多少
2、自己做每樣工作需要消耗的時間
以這兩個標準,安排工作和活動。
每天分為必須活動,非必須活動。
睡覺,吃飯、這是必須的標準活動。一般約消耗十一二個小時;
非標準活動,即辦公、學術工作、娛樂等,約占十二至十三小時,這是毛時間。
純可利用時間是十小時,分成三個單位,或六個半單位。根據自己身體的節律,精神狀態去安排工作、活動進行計劃安排。
每月預算三百小時,總結、計劃占百分之一,頂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個小時。
計劃就是挑時間,規定節律,使一切各得其所。
■ 年計劃
總結完上一年,就該制定下一年計劃了。下一年計劃是根據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務大致安排的。
■ 五年計劃
除年度計劃,他把一生時間,制定成一個個五年計劃。每過五年,把度過的時間和干過的事分析一通,做個總的鑒定。
■ 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記錄原則
柳比歇夫根據自己的工作和身體情況,總結的幾條規則
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不同內容書籍交替著看
睡的多,一天十小時左右
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結合在一起
這幾條守則是按他自己生活和身體的特點擬定的。
時間統計法只是一個旁觀者,只負責對正常工作、生活所用的時間作如實記錄。也就是說,你可以浪費時間,只要把所浪費的時間如實地記下來就可以了。
時間不再是一個物理概念,而是一個道德概念。
柳比歇夫做時間記錄、時間總結,看起來像做匯報,實際上是對自己人生的責任感以及對時間的責任感。也印證了那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柳比歇夫熱愛時間,珍惜時間,把它看成是進行創造的條件。不但尊重和熱愛現在,而且尊重和熱愛過去。強烈感受到時間與時間之間的聯系。
他為自己訂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規定了使用時間的道德限制。在什么地方有權使用時間,什么地方無權濫用。
他堅信,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能亂用到慪氣上,不能亂用到競爭、角逐和滿足虛榮心上。
對于人,不應當有什么壞的、無用的、多余的時間,也沒有休息,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莫法特休息法。李敖是通過拖地,做家務調劑自己的工作,當做鍛煉身體。
時間上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天24小時,誰也不能多一小時。一個人的時間有限,利用有限的時間過好自己的一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時間不是可怕的東西,相反,只有我們和時間做朋友,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作家尤金說:古井平日里總是默默地,只有當你口渴了向它掏水河時,才發覺里面的水是那樣甘甜和滋潤。柳比歇夫正是這樣一口“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