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寒,也是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請團圓。
似乎為應和大寒的到來,最近幾日氣溫驟然降到零下七八度,讓豫北小城鶴壁添了幾分清冷的寒意。困擾人們多日的霧霾悄然散去,道路上的汽車漸漸多了起來。
霾盡光生,日頭正好。雖是冬日,站在午間的陽光下,也讓人感覺到真實的暖意。走在街上,明顯能覺察出人和車都比平時多了些。是的,年關將至。
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祭灶這一節日都存在,不同的是北方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則是臘月二十四。身在北方,我當然是要過這二十三的小年。
“二十三,祭灶官”,在我的家鄉,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在以往這是一個鄭重其事的節日。記得上學的時候,每逢年關將至,母親都會問二十三能放假嗎。如果不能,就會有些失望。
舊節日越過越簡單,祭灶官在我家也不多隆重。一碗米湯,幾根芝麻糖,揭掉灶王爺的排位,磕一個頭,恭請灶王歸位,再說上一句“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整個儀式就算完成。
后來讀書漸多,以為學了些思辨,對這個儀式就有些哭笑不得了。
都說國人敬畏鬼神,其實不然,國人敬鬼神,卻不畏。為什么說敬,因為中國的神仙體系里神明實在太多,三清、四帝、七十二路神仙,每個都有人參拜,大到玉皇大帝,小到門神土地神,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人間的香火。
如果不敬神,怎會將這么多神明都侍奉起來。而敬神也有原因在,每一位神明都有其職司,敬他拜他更像是一種交易。拜門神是為了讓他好好看門,拜土地是為了保一方水土,拜財神當然是為了發財,拜孔圣是為了孩子學業。我拜你,敬你,是有愿望在,這是先行交付的定金。如果神明應下,愿望達成,則以后還會還愿,付下尾款;如果神明沒將事情辦成,不要緊,下回再求您另一件事。
為何不是畏神呢?雖然神明被各種演繹,但在百姓眼中,神明都是慈祥大度的,他們代表正義,守護正義,我自行得端走得正,便不懼神明責問。而且,百姓也有自己的小確幸在,即便有些小惡,也會當神明不計較自己。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就很好的體現了這種“敬神不畏神”。我們送灶君歸位,又怕灶君在玉帝面前嚼舌頭,怎么辦呢?用麥芽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開不了口。
仔細想想,這是多可愛的想法。灶王爺再不濟也是為神仙,小小麥芽糖就能粘得張不開嘴。當然,我們還可以認為讓灶王爺吃糖,是讓他老人家甜美美的回去述職。
不管是想粘灶王爺的嘴,還是讓他甜甜的,這都算得一種交易,或者說一種賄賂。就好像在說,灶王爺,咱們打個商量,我給你吃糖,你在玉帝前面美言幾句,三十晚上帶吉祥回來可好?
而到近些年來,祭灶幾乎僅成為一個形式,連交易的色彩都淡了許多。在我們眼中,臘月二十三,小年,意味著圓滿將至,也意味著團圓將近。在外工作幾年后,更能理解這一天對離家之人和在家之人的意義。
在外打工的人,小年一過,每日上班都會多一些焦躁,多一些期待,多一些牽掛。
在家期盼的人,小年一過,每天都過得很慢,每天又過得很快,每天都在寫著團圓二字。
因為年,這一天變得更有滋味;因為團圓,這一日變得色彩紛呈。
大寒小年,街上的商家叫喊的更加賣力,道路上也擁堵不堪,人們依然形色匆匆。我想,不如將腳步、車速都放慢一些,去除一些焦躁,讓年味濃一些,讓相見更歡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