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看到鄰居小哥哥(一年級)在門口大哭:喊著不肯上學!抓著門把手不松手!
爸爸:不去就不去!我把家里的電全斷了,門反鎖,你電視也看不了!你自己在家!我們要去上班!
小哥哥(哭喊):我要媽媽送我去!我怕!
媽媽:你每天都這樣說,我都不知道你怕什么!問你什么都不肯說!我要上班!不可能每天都送你去!讓爸爸送!
我:小哥哥,你很害怕是嗎?
小哥哥:是。
媽媽:都不知道他怕什么,老師又喜歡他,上次考試又第一名,全班數學就兩個100分,他是其中一個!
我:哇,小哥哥,你肯定很努力聰明呢,成績這么好。
媽媽:就是啊,不知道他怕什么!
小哥哥:怕老師,老師說我。
我悄悄對媽媽說:那你回頭問一下老師怎么回事唄。
媽媽:問了他這么多天都不說,這幾天天天讓我送,焦慮死我了,看來我得問問老師怎么回事了。
今天晚上回來正好遇到鄰居媽媽,她告訴我其實沒什么事,就是孩子上次寫作業的時候不專心,老師提醒了孩子一句,孩子就怕去上學了,老師以前沒怎么說過孩子,孩子成績一直班上名列前茅。
今天去上了規劃師課,正好用這個例子為引子用理解層次來看看這個不去上學的行為
背后我們還看到了什么:
1、? 行為、環境:指的是我們看到的行為表現、結果、環境。這只是一個信息、信號。
在這個事例中我們看到的只是孩子不愿意上學,非常的抗拒,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那是因為沒看到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之所以比較難問出原因和親子關系、安全感有關。
2、能力:行為經驗的積累形成能力,能力體現在做事的行為習慣上,行為沒有對錯, 要分不同的場合去看待問題,我們要培養的是面對問題有多種行為處理的能力,以及處理情緒的三種以上的方法。
孩子不愿意上學除了用哭鬧的方式提醒父母的注意,還可以用語言表達,尋求更多幫助等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愿,可是孩子連續幾天都采取同一個行為模式。
3 、信念價值觀:在帶養孩子過程中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信念價值觀。培養孩子的逆商能力,遇到挫折失敗能更多看到的是過程,收獲經驗,而不是只注重結果。
孩子因為他喜愛老師的一句話而害怕上學,背后隱藏著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安全感不足、逆商的應變能力不足,而這些是可以通過用外在的行為環境去有目的有方向的去補,如果處理這個問題僅僅是孩子去上學了,那么孩子內在的力量不足就沒被看到。
在孩子帶養過程中,僅僅通過糾正表面的行為模式是最耗精力耗時的方法,也很可能治標不治本,孩子的行為沒有對錯,分不同的場合來進行判斷,應通過對幫助孩子信念價值觀的形成去改變行為表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