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始讀《宇宙奇趣故事》。
按照自己的陋習:從書封到目錄,然后第一章節這樣子一頁一頁讀下去。
書封看得我樂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反應是這是宣傳手段,為了引起人們對作者的興趣,引發人們對這本書的興趣,這也太夸大其詞了。
馬上,我的腦子里又出現了愛因斯坦:他的大腦堪稱寶貝中的寶貝,那又會是怎樣一副精致絕倫的樣子呢?忽然很好奇兩個人大腦擺在一起,會像在玩兒找不同嗎?[┐'_'┌]?
但是當讀完第一篇《月亮的距離》,我就否定了自己狹隘的、主觀的臆斷——卡爾維諾是絕對的腦洞奇大帶鹽人。他好像可以輕輕松松地就找到最合適的那個形象,用一段一段意想不到又恰如其分的描寫帶你走進他的腦洞去領略他的邏輯、情感和思考。
然后是目錄,一眼掃過去,好多月亮。不知道是作者偏愛月亮,還是因為月亮適合做他筆下各種天馬行空的故事里的形象。這顯然激起了我的興趣,我甚至有沖動想要挑出來有關月亮的一起讀一下。這樣具有超凡想象力的作者,果然很容易調動起我的積極性(?_? )
《月亮的距離》一篇開頭,作者寫了:“據喬治·H.達爾文先生所說,從前月亮曾經離地球很近。是海潮一點一點把它推向遠方的:月亮在地球上引起的海潮使地球漸漸失去收了自身的能量。”
反復讀這一篇,才對這句話有了一點點的感覺。對于同樣的作用原理而言,在其作用下事物最終的結果迥然不同的原因在于:不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性質,他們各不相同的需求,以及各自的追求不同。
有種把大道理放到小故事中娓娓道來、細細品味的感覺。也好,也不好。(-ι_- )
2017,跟圈媽逼自己一把の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