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學習樊登老師《可復制的溝通力》第六天,今天的主題是洞察需要。
任何情緒的背后,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看不到真正的需要,就會陷入情緒的對抗,陷入問題中,無法找到爭吵的根源。
什么是需要呢?想買手機、想看電視、想吃美食、想讓孩子和伴侶聽話,按你說的做。這些都需要只是浮在表面的,就像冰山,我們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一部分,真正的需要是隱藏在海面下的。
真正的需要,是全人類共通的,大致有以下幾類:
1.自由的選擇
2.慶祝和紀念
3.言行一致:
真誠、意義、自我價值的肯定、創造
4.維持基本的生理需要:
空氣、食物、水
運動、免于病痛、休息、住所、觸摸
5.玩耍:
樂趣、歡笑
6.相通的情感:
美、和諧、激勵、秩序、平靜
7.相互依存:
接納、欣賞、親密的關系、群體歸屬、體貼、成長、安全感、傾聽、誠實
8.愛、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孩子想玩手機,因為他也有玩耍放松的需要;但孩子如果一直依賴手機,說明他有想要陪伴和被接納的需要,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批評和責罵,而是詢問他的感受,“你想玩手機,是真的覺得手機很好玩嗎?還是媽媽太忽略你了,陪你玩的時間少,所以你覺得無聊,才想連續玩手機?”
洞察不到對方的需要,也不要自責,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沒有學校和老師教我們如何表達需要。看不到需要的難點就在于,我們也常常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
我們說溝通中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信息,其實最先要做的就是關注到自己的需要,并且把它表達出來。
我們看到老公不管孩子很生氣,是因為我們有點累了,需要休息。我們看到孩子考試沒考好,想發火,是因為我們把成績看做一種體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方式,并希望用成績來滿足被肯定的需要:孩子考得好了,代表我們教育的好。
只要我們首先看到自己的需要,表達和肯定自己的需要,那么情緒就不再是難以控制的問題。
如果覺得面對需要是一件困難的事,下面兩句話也許會帶來療愈:
我有需要是正常的,因為我不過是個普通人。有需要并不代表我懦弱無能,人人都有相通的需要。
我們不需要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當需要被自己看到的時候,就已經被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