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廈門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很多人知道廈門是從鼓浪嶼開始的。
一度,甚至今天也一樣,鼓浪嶼就是廈門的代稱和符號。
作為國內著名的旅游勝地
所有的攻略都會告訴你
一定要到中山路血拼
到臺灣美食街吃遍正宗的臺灣三大夜市的美食
一定不能錯過廈大芙蓉隧道,那滿滿地或有趣或文藝的涂鴉,與愛人牽手走過,浪漫到底
鼓浪嶼的日光巖不僅可以看日出,更可以俯瞰聽濤,一覽眾山小,風景壯闊
張三瘋奶茶鋪是一定要光顧的,盡管20元一杯的原味奶茶只是比普通的奶茶多了幾粒葡萄干
各種小姐的鮮花店、餡餅店,千萬不可錯過,那是最具文藝氣息的空間
別忘了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慢信,
還要買一個蓋滿了廈門各處景點郵戳的本子
……
總之,來到廈門就是要浪漫到底,文藝到底,然而你或許不知道
鼓浪嶼上的萬國建筑群承載了濃濃的歷史故事
魯迅、林語堂、白先勇……都曾在這里留下珍貴的文學蹤跡
他們的故居隱匿于島嶼深處,鮮為人知
廈門大學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作品,陳嘉庚提倡的“誠毅”“止于至善”是廈大的精神核心
廈門大學那中西結合的獨特建筑鐫刻著百年廈大的歷史風貌
這里孕育出數百位值得景仰的學界名人……
很多人走遍廈大,只為尋找情人湖,卻不肯停下腳步,與湖邊的老爺爺聊一聊,他會告訴你廈大每一幢樓的由來,告訴你,廈大每一位校長的故事。
在他口中,或許你才知道,“廈門大學”四個字出自魯迅先生
拿出一疊廈大手繪地圖,只要你回答出廈大的第一任校長是誰,就免費贈送
當你回答不上問題時,他輕笑,用濃濃的閩南口音笑著說,游廈大是要做功課的呦!
集美學村,同廈門大學一樣,是陳嘉庚先生的作品,回國之后,陳嘉庚傾力辦學,基本上將半生心血灑在了集美學村。
旅行攻略上鮮會提到這里,而來到廈門的游客,也由于行程匆忙,很少會將這個距離廈門市區將近2個小時車程。位于廈門西北角的集美區列入行程清單。
在我忽然發現行程多出一天的時候,第二天一早便踏上了去往集美的公車。
自曾厝垵沿著環海木棧道走到廈大白城,便可乘坐公交車直達集美。
從東北到西南,直接自島嶼中間穿城而過,等到達廈門大橋的時候,便可遠遠俯瞰集美學村了。中西結合的建筑錯落集群,依海而建,甚至壯觀。
相比于景點聚集的思明區,集美區有些荒涼。由于偏遠,這里游客極少,街上遇到的大部分也是當地村民和在這里讀書的學生。
集美學村里游客極少,靜謐安然。沿著嘉庚路拾級而上,首先邂逅的是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清晨10點多鐘,學生們剛開始上課,游客極少的情況下,保安也放松了警惕。沿著側門進入,不大的操場上,學生們在上體育課,大家正認真聆聽著老師安排。
直走入內,道路一側中西結合的建筑、白色羅馬式大樓躍入眼簾,非常壯觀。教學樓前立著一塊提示牌,可愛的卡通畫旁邊是幾行大字:認真上課,不遲到、不吃早餐、不穿拖鞋。
透過后門望向教室,老師正認真地講解,最后一排的男同學聽得認真。
仿佛回到的大學時代。
進入的第二所大學是華僑大學文學院。據說當時陳嘉庚先生為了方便在廈門的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建立了華僑大學。這里聚集了來自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的學生,門口的宣傳欄里有泰國潑水節的活動照片。
校園里熱帶椰子樹整齊排列,如士兵一般,站在正門口望去,兩邊的建筑整齊對稱,隱藏于椰子樹之后,與椰子樹相映成趣,美得既秀氣又獨特。
校園里偶爾能邂逅幾位不同膚色的學生,戴著耳機,穿著T恤,陶醉在這南國之秋中。
路上偶遇一旅行團,導游介紹,大家所看到的建筑,屋頂都是中式的飛檐,建筑四周多為歐式羅馬柱。為什么這樣建造呢?那時候,中國人出國常常被外國人欺侮、壓迫,中國人無法排解自己內心的抑郁和憤恨,包括陳嘉庚也是如此。于是回國之后,便表達在了建筑上。
導游介紹最高的南薰樓,這座建筑高15層,一直沒有電梯,除了一樓之外沒有廁所,據說,陳嘉庚建造此樓時,便是想讓學生們能有機會多多鍛煉。
嘉庚公園是必去的景點。這里囊括了陳嘉庚紀念館和安葬著陳嘉庚的鰲園。
公園里南國樹木茂盛地生長著。廣場上中間,有陳嘉庚與師生的合影雕塑。
陳嘉庚紀念館里,詳細完整地紀錄陳嘉庚先生自出生、到下南洋至新加坡學習實業、回國辦學、投身革命等事跡,視頻里循環播放著陳嘉庚生平的紀錄片。
陳嘉庚先生墓便在鰲園。歷年來,國家歷屆領導人都曾到這里來祭拜陳嘉庚先生。
門口循環播放著紀錄片《檔案》,詳細介紹了鰲園的整體狀況和前世今生。
陳嘉庚先生故居位于嘉庚路上,集美小學和集美中學的旁邊。是歐式羅馬風格建筑。院中,陳嘉庚先生生前喜愛的龍眼樹已長得高大茂盛。
陳嘉庚回到集美之后,便在這里居住、工作。這里陳列著集美學村的建造歷史,以及部分先生的用過的衣物、遺物。
對面便是三一堂和三一廣場。
自漁村而發展起來的廈門,因作為最在的開埠通商口岸,所以較早受到西方世界的影響。
這里雖不似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每條抬頭紋、只磚片瓦都擠滿歲月滄桑,卻也到處洋溢著濃濃的西式味道。
作為知名的旅游城市,廈門擁有的不僅僅是清新、文藝,這樣概括她不免單薄,濃郁的人文氣息、厚重的歷史建筑,讓這座島嶼擁有了特別的、厚重的味道,這種味道融于日常,融于世世代代島嶼人民的血液之中,越久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