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丨復旦金力團隊破解漢藏語系的起源,為認識東亞人口的遷移帶來啟示
BioArt?BioArt?今天
語言起源和分布的研究對于理解人類文明及其歷史非常重要。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僅次于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的第二大語系【1】。它包含逾400種語言和方言,如漢語、緬甸語和藏語,總使用人數達15億左右。對于漢藏語系起源于何時何地,語言學家一直存在爭議。“北方起源假說”(northern-origin hypothesis)認為它起源于大約4,000–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并且這種擴張伴隨著仰韶文化或者說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發展【2-4】,而“西南起源假說”則認為它起源于至少9000年前的四川西南部【5】或者印度東北部【6】。那么漢藏語系到底起源于何時何地呢?
2019年4月25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金力院士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的論文,探討了世界第二大語系的起源,支持了“北方起源假說”,為認識東亞人口的遷移帶來了啟示。
研究人員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詞匯中詞語的字根意義進行了統計學分析,并總結認為這些語言應是在5900年前左右出現分化,與“北方起源假說”相符。一般認為隨著一組人向西遷入西藏,向南遷入緬甸,而另一組人向東和向南遷移而最終成為漢人,這些語言也繼而分成了兩個語族。以上發現符合語言隨農業擴散的觀點,而且擴散的時間點與考古證據相符——此前的考古證據揭示出獨特建筑形式和陶器類型向南擴散的特征。
漢藏語系的起源點。圖片引自Nature配發的News & Views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Nature同步配發了題為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的News & Views的文章,對該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Zhang and colleagues’ work is important in many ways”。
這項工作,是一個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成果。文章從遺傳學、計算生物學、語言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等方面收集證據建模評估不同的語言譜系。由于印歐語系的因素,漢藏語系的歷史很少被真正的研究,因此該項工作對漢藏語言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評論還認為,該研究還將有助于推動建立其它領域(例如考古和歷史)研究結果之間的聯系。
據悉,張夢翰博士、嚴實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金力教授為通訊作者,潘悟云教授也是論文作者之一。
圖為Nature論文的四位作者。credit: Liao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