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在我生命歷程中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我在廣州期間延續了本科時候的習慣,一輛小車騎天下。基本每周都會騎車2-3次,單次平均距離在10-20公里間。
這里面既有自己對于城市的新鮮與好奇,又有學地理學的志趣追求,亦有做多檔家教提供的遠程騎行機遇,可以說在多重“動力”作用下,便有了我充滿奇幻的羊城三千里騎行記。這一次就通過騎行的記憶來還原廣州這座城市的味道。
1.“江城”廣州
江城,通常是指的武漢,但是在廣州騎行發現,廣州也可以稱之為江城。雖然上海也有黃浦江,但是黃浦江橋梁與隧道均無法騎行通過。而廣州珠江上的多座跨江橋梁均可以騎車通過的,寬闊的珠江江面也就造就了不凡的江景觀賞體驗,可以領略廣州不同時期的特色,從西向東的景致變化演繹了廣州由近代到當代的發展歷程:
人民橋-解放橋:廣州“外灘”——老廣州租界時期風貌
海珠橋:廣州“地標”——首座珠江跨越橋,從形狀到意義都很有代表性
江灣橋-海印橋:廣州“90后”——高樓林立,象征廣州90年代的迅猛發展時期
廣州大橋-獵德橋:廣州之巔——全現代都市風貌,摩天高樓林立,新廣州形象代言
琶洲大橋:廣州新商貿——俯瞰廣交會館,千年商都新演繹
2.改革開放的博物館
環市東片區是九十年代廣州改革開放后第一波發展的“中興之地”,至今這一地區的建筑風情也是濃濃的“九十年代風”。尤其是站在小北天橋上看,高樓林立,但大都是土黃或者灰色,建筑設計風格也比較陳舊,讓人感到濃濃的穿越感。想起改革開放之后廣州意氣風發的歲月,想起那個年代這些高樓帶給南下“朝圣”者的震撼。雖然友誼商店、白云賓館現在已經過氣,但是在那個年代人心目中相信這些都是南下夢的代表之一。廣州可以作為“改革開放”博物館,環市東就是最經典一個“展區”。不僅外觀風貌上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色彩,我還曾經“探秘”過其中幾幢寫字樓,以外貿批發為主的業態也余留些那個年代的韻味。
3.光怪陸離的“城中村”
廣州的特別從進入廣州的路程中就顯現出來了。到達北京站、上海站、深圳站,進入市區以后就出現了很多的高樓,讓人意識到不僅進城了,而且進入的是一座一線城市。但到廣州則不然,一路六七層高、色彩斑斕、“握手樓”式的城中村,讓人疑惑到底有沒有進入市區的時候,忽然廣州站就到了。
廣州的城中村又無所不在的分布著,珠江新城邊有獵德村,中山大學邊有下渡村,火車站附近更是有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元里。城中村形成的原因無外乎是城市擴展速度太快,拆遷成本又高,于是村子被“包”進了城里面,便形成了城中村。
城中村里更是個熱鬧的世界,街道極細密,人流量極大,再加上穿行于其中的“人力車”與汽車,好像整個世界都涌過來了。在密密匝匝的“握手樓”里不知住了多少人,龐大的人口數量也支撐起各種各樣的小超市、小吃店、小商店,形成了非常繁榮的商業業態。某種意義上,城中村的“住、工、商”一體的,既有居住空間,也有無數各式各樣的小工業形成的小型加工集群。雖然昆明等城市也有形式類似的城中村,但是人口與商業的繁密程度是差的太多。
這里的生活也是“蟻居”生活,致密的人口,極差的隔音,布滿鐵網的窗子,四面八方的口音,四面八方的美食店在這里匯聚。并且無論多晚都會有人在活動,夜宵大排檔夜夜不停,即使大街已經蕭條,城中村里不變的光照與熙熙攘攘,維持著這座城市的喧囂。
盡管城中村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高大上,甚至與人們想象中的“廣州”大相徑庭,也是政府做外宣時有意繞開的“牛皮癬”,但他們卻提供了這座城市的底層活力,這也是“經濟中心”本來面貌這一。它們也塑造了廣州的城市風格,既是最有包容性,接納各方移民進行低端創業的城市,也是一座高大上之余始終保持著高濃度煙火氣與平民氣息的城市。
淘寶顯示廣州在售商品數量量位居全國第2,我相信這些貨品大量來自于城中村這樣一個色彩斑斕,無所不包的區域,而不是珠江新城。城中村、走鬼檔、穿著樸素腳踏拖鞋的人、扛著黑色塑料大包的人,這才是平民的廣州,自由的廣州,實用主義的廣州。
4.一座低調的“全球城市”
自從上海市2035年總體規劃提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這一理念之后,“全球城市”逐步由學術語言走向了大眾語言。而廣州:以后叫我“一線城市” 請在前面加“世界”兩字這篇“標題黨”文章,將“全球城市”轉換為人們更為熟知的“一線城市”。“全球城市”是什么?這里需要解釋下以正視聽。其基本理念是一座城市在全球中的影響力可憑借其所擁有的“跨國性高級生產者服務業”的數量與層次來確定,而不是傳統的GDP,也不是科技公司,而是服務業公司。
“跨國性高級生產者服務業”指會計、銀行、保險、法律、廣告、管理咨詢這六大行業的全球頂尖公司。若某間公司在某座城市為總部所在地,則賦以5分;若是區域性總部所在地,則4分;擁有較大辦公室或專業人員較多,3分;一般的代表處,2分;缺乏進一步詳細信息,或只有少數幾個專業人員,1分;無代表處,0分。這樣將一座城市得到的所有分值加起來,就得出了總排名。
所以,廣州在服務業上,尤其是對頂尖級外資服務業的吸引上,還是有其獨到優勢的。有句話“廣州是廣東的心臟,深圳是北京的飛地”,盡管未必精準,但是有那么幾分味道,深圳像是一個得其天時的潮流先鋒,廣州像一個廣東地區的帶頭大佬。
5.胖漏透:廣州的樓
相信前幾點或多或少有人已經講過了,但是這一點提到的人不多,就是廣州的樓有自身的風格。雖然各大城市都是高樓林立,但建于2000年之前的老式小區仍然是主導。易中天有一句“廣州的建筑怪怪的”,很大程度上體現于這些樓。有幾點:一是胖,北方的樓都是長條狀的,而廣州的樓是夾芯板狀的。二是透和漏,南方氣候炎熱,所以樓也很透,陽臺與過道常常開敞。
三是灰和黑,廣州根本不在意外表,大量的樓都是水泥原色的灰色呈現,“石筍森林”感很強。并且也是因為炎熱,屋子防曬需求高,廣州樓房外飾的茶色玻璃遠遠多于北方城市。四是綠,花城名不虛傳,再破的樓,在窮的人家,可哪家陽臺不是郁郁蔥蔥布滿綠植?灰色樓房里露出的綠色體現出廣州人多少生活的講究。
6.一座因“廣”而“活”的城市
最近出爐的《財富》世界500強中廣州有三間企業上榜,分別為雪松控股、廣汽集團、南方電網,由1間民營、2間國企組成。廣州的經濟結構包容力強,多元性強,具有很好的彈性,抗風險能力強,經濟結構較為均衡,既有高大上的外資服務業企業,也有大體量的國企,又有數量甚多、百花齊放的民營企業,更是有無數的小作坊、批發商、走鬼檔以及其他非正規經濟組成的個體經濟系列。其實常看《人民日報》的讀者能大致感覺到,出鏡率最高的企業類型要么是大型央企,要么是科創企業,這是最被看重的企業類型,而廣州是二者兼有之的。所以,我認為廣州經濟的重要特色是建立了較好的利益共同體建設機制,讓各類經濟形式都能在廣州落地、生根、發芽。
以上這些也體現了廣州的城市風格。一是廣闊,無所不包,來者不拒,城市馬賽克效應強。二是隨性,尺度寬松,實用至上,不拘小節。三是喧囂,大大小小海量經濟體在此存在,密集的人流與快速的腳步構成日夜不息的城市節奏。四是生活氣,廣州不想從外觀和內涵上“凹一線城市的造型”,但是細節之處看得出這個城市對個人內在生活品質的講究。
如今廣州在網上討論度很高,有點像是一線城市版本的東北。我認為,雖然一國之內“擠不下”那么多的先鋒城市,廣州即使不是頂尖但也可以作為之一,即使沒有那么大的政策優勢也可以依托體量優勢和中心優勢,一直會是一座有自身特點的廣域城市。
總之,廣州的經濟,就像廣州的建筑風貌一樣斑斕。廣州的店鋪與行人,就像嶺南的建筑一樣致密。在這座城市大劇場上演無數的故事,這就是廣州,Co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