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簡介:楓涇位于上海金山區西北部,它曾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因鎮區形似荷葉,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楓涇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已有百姓生息,唐宋以來,這里寺院道觀遍布,人煙漸多。
此行初涉楓涇,是從臨時起意地踏上“楓梅線”公交專線開始的,途經高速,一路馳騁,路的兩邊皆是滿滿的綠意,看得人沉醉心安而昏昏欲睡,直到下了某個立交橋,前面的十字路口正值紅燈,司機“嘩”地打開車門,許多游客紛紛下車,不明真相的我們也跟著他們下車,一下車便看到安靜矗立的楓涇牌樓,這才發覺,原來此行目的地已到。也許因為正逢暑假末期,也許是名氣不夠響亮,這里的游客并不多,比起摩肩接踵的朱家角,這里更多的是淡然自若的樣子。
穿過新楓路,沿著楓麗路再一左轉,眼前突然出現了寫著“唔呶喔哩”的門坊,意思為“我的家里”,也是楓涇一品牌酒家的名字,四個字都加口字旁,也有藏意楓涇吃品豐盛的涵義,甚是有趣。從門坊走進去,畫風即變,碧綠的流水帶來涼風習習,小河對岸是青磚黛瓦的水鄉人家,在明烈的陽光下顯得安寧靜謐,而河岸這邊卻是飯菜飄香的“小吃一條街”,長廊建有頂棚,游客可以在陰涼中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美景。我們經過時,正好是飯點,人群熙熙攘攘,飯館老板娘拿著菜單,游客經過時會熱情地招呼著:“農家菜吃哇?”“拉絲吃哇?”幾乎每家店老板都會提到“拉絲”,會是類似于拔絲香蕉這種表面裹著糖漿的食物嗎?我們好奇地走進一看,竟是一排排金燦燦的“牛蛙腿”,有的表面刷了一層鮮紅的醬料,有的裹著面粉炸的金黃酥脆,看上去還是挺誘人的。老板給我們介紹,“拉絲”其實是癩蛤蟆,別地沒有,只有楓涇有,盡管老板一再強調它是很美味的,我們還是擺擺手逃走了,敢于嘗試的美食獵奇者們可以試試!
沒有特意規劃路線,也不用匆匆忙忙趕時間,我們就沿著風和涼蔭的方向走著。走到生產街西頭,就會遇到由清風橋、竹行橋、北豐橋組成的楓涇三橋景觀,鏡頭總是裝不下太美麗的景,只有停下靜靜體會。我們坐在水邊的石階上,船夫們撐著小木船搖搖晃晃地運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周圍有風聲、水聲、笑聲、嬉鬧聲、吆喝聲不絕于耳,組合起來卻很是悠然平和,讓人心甘情愿的放手讓時間就這樣溜走……忽然,水面的轉角處緩緩飄來一條小船,立刻吸引了游客們的目光,周圍變得更加熱鬧起來。
一個老翁帶著他的五只鸕鶿靠了岸,有人問:“它們會不會抓魚啊?”老翁答:“不會了,它們抓不到魚的。”它們的腳上都用短繩綁著,繩的長度使得它們剛好可以在緊貼船身的水面上浮著,但不能深潛。我猜鸕鶿本身的捕魚技能還是在的,只是有規定這片水域不能捕罷了。游客們紛紛拿起鏡頭拍照,老翁嘴上一邊開玩笑說著“拍照要收錢啊”,一邊幫忙把船的角度調整好,把撐桿和草帽交給游客作道具,甚至把鸕鶿們都趕下水,這樣它們上船張開翅膀晾羽毛時能獲得更佳的拍照效果。然后老翁退到旁邊,看著周圍因觀賞鸕鶿而聚集起來的游客們,看著他們紛紛拍到滿意的照片離開,老翁似乎很驕傲,這也許就是陪伴吧,這些老伙伴們的默默陪伴給老翁帶來的樂趣,遠比捕魚來得更有意義。
在楓涇慵懶的陽光里,我可以就這樣安靜的坐一下午,還有很多充滿小驚喜的景點,能讓你一秒掉入舊時光的商店,你愿意親自來看一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