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們這個放水漏斗又新穎又實用啊!”送水車駕駛員邊連接放水管線邊新奇的感慨連連。
“那是!用放水漏斗放水,大家用著都省心又省事……”采油小站員工滿心歡喜,自豪而又坦誠的說著自己的肺腑之言。
對于送生活水的車來給各個采油站點送水這事兒,每個在采油站點駐過員工都很熟悉,對于這個過程簡直是讓人愛恨交加。生活水是維持正常生活生產必需之物,是不可或缺的!缺水,需要補給時,站點的員工對送水車的期盼可以說是:盼星星盼月亮!那股子殷切勁兒恨不得一會兒跑到路口看三回,瞭望的心境用‵望眼欲穿′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等待的難耐讓人火燒火燎,你懂得。可是送完水后的滿院狼籍,卻讓人欲哭無淚。大門口原本面平角棱有款有型的梯形攔水壩被十五噸的水罐車摧殘的如同地震災難過后:滿目瘡痍,一片狼籍!平整光潔的場院被碾壓的溝槽遍地,猶如珠圓玉潤的二八佳人瞬間成為皺褶滿面,雞皮突兀的滄桑老嫗。如若駕駛員再有個閃失,那么碰歪了圍墻,掛掉大門也在所難免。
其實,開水罐車的駕駛員也是繃著勁兒地小心翼翼,憑著經驗和技巧扭動方向盤,眼觀六路調整倒車角度,盡量降低破壞程度,減少碾壓面積。
送水前后便演義成為:乘興翹首企盼的喜悅之后,隨之而來的是敗興頷首的無奈,只有靜默承受!
深以為然。
恢復現場,如災后重建。用最快的速度將攔水壩和場院修整的如同從前。沒有技術含量的力氣活兒,機械,瑣碎,耗人。全憑借著責任和慣性推進,難免讓人有牢騷和難以言表的不滿。
隊長白濤是從看井工一路干過來的,對在寂靜荒涼的工作環境中,孤獨一人,整日的修復平整場院的枯燥感,感同身受,頗煩!。
故,用心思琢磨。既能把水輸送到院內水窖中,又能降低風險,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勞作,把人員解放出來去做一些裨益身心,提升個人素養的事情,豈不是另全齊美!
于是,巧用材料的邊角料,制做大小、高度適宜的漏斗和漏斗架,固定在井站墻外,再連接管線并連通,直接伸入到水窖、水罐中,各自用閘門控制。
自此,采油站點的用水都由送水車司機直接排放到漏斗中,通過管線輸送到位,各路人都皆大歡喜。水罐車不再開進院中,對送水駕駛員來說,各種風險均降至為零;駐站員工不用再為損毀的攔水壩和場院憤然和徒勞;小隊上也不必因此帶來的意外而勞心操持,消耗額外的人力物力。
此舉的確是達到了省心,省力,又省事的效果。
改變放水的方式,沒有高招和技巧,有的只是用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彼此的思想與行為有共鳴和認可,安心。受益的是對方,同時又被這小小的革新所折服。
看起來事兒雖小,但總有一股暖流在脈動,無需言表的幸福感在內心緩緩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