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美術生,所以這是一篇非專業性的畫冊觀看指南,目的是為了在百無聊賴中尋找靈感。
如果你從未在畫冊中尋找過靈感,那么希望這篇小短文能夠幫助到你。
畫冊里多的是你想不到的東西。
當我在翻看一本畫冊時,我到底在看什么呢?
以下為你詳細解讀。
一、畫 家
還在為不知道寫什么人物而發愁嗎?還在舉一些被用爛了的藝術家的例子嗎?
看一本畫冊,你首先認識的就是這位畫家。如果他很小眾,那么恭喜你,可供創作的東西很多。大眾一點也沒關系,你一定能從中發掘屬于自己的新東西,比如梵高和地里那頭牛的關系。
相信我,沒有那么多人喜歡看畫冊。
比如看《竹久夢二畫集》之前,我根本不知道竹久夢二這號人。
但現在我了解到夢二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時期的著名的畫家、裝幀設計家、詩人和歌人。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詞”、“漂泊的抒情畫家”之稱······總之很牛,寫出來會很666。
他的詩與畫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清新唯美,感情濃烈(詳情百度~)豆瓣里有人評價說,看他的畫冊會忍不住和畫中的人物對話,這是一本會呼吸的畫冊。
畫家豐子愷各位都很熟悉吧,他的畫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竹久夢二的影響。
你是什么人便會遇上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便會選擇什么人。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會成為你所有的人生。
這段話你或多或少應該聽過一些,尤其是第一句,感覺雞湯文里經常出現啊有沒有。它的作者呢,沒錯,就是畫家竹久夢二。
他是畫家,也是詩人,現在還可以成為我們嶄新的寫作素材。
二、文字
雖說畫冊是以畫為主,但穿插其中的文字也是一大亮點。
不同于作家純文字的書寫,畫家所寫的文字很朦朧,很詩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以《竹久夢二畫集》為例,字體和配色的設計都值得借鑒。
很和風的設計,顏色清新,字體獨特。不管是手帳還是插畫都很適用。突然覺得用來做書簽也很舒服~(私心覺得勿忘草那張最美,你們覺得呢?)
三、服飾發型
什么是時尚?
時尚是那些在時間流逝中經久不變的元素。它被人們一再利用,一再創新,拼接組合而成了現在所謂的時尚。
如果你厭煩了那些人手一本的潮流雜志,為什么不從畫冊里尋找一些時尚亮點呢。
看看畫中人物衣服的設計,顏色的搭配,花紋的排列,發型的呼應,也許會給你不一樣的靈感。
四、畫冊的裝幀設計
拿到一本畫冊,首先看到的便是它的整體設計。而這很大部分決定了你對它的喜愛程度以及,買不買。就像看人一樣,始于顏值嘛。
還是以《竹久夢二畫集》為例。
封面采用的是一幅夢二的畫,暫且取名為《煙火》吧(見首圖)。
這幅畫最大的特色就是那些綻放后像粗重的線條一般流動下來的煙火。而那個賞煙火的女人,她只留下一個與煙火同色的背影,是喜是悲,我們無從得知。
總之這幅畫給人以無窮的聯想,很是抓人眼球,僅從封面就有讓人翻看的欲望。
內頁的設計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就是大片的留白,簡潔明快。但這也是小小的心機所在。
夢二的畫大部分都色彩濃烈,背景往往是整片的大紅或橙黃,自帶的邊框也多以深藍、深紫色為主。飽和度很高,有很強的視覺沖擊感。
而畫冊設計時四周有意的留白恰恰沖淡了這種過于濃烈的顏色,減少了色彩對眼睛的沖擊,給人以舒適感。就像從一間涂滿顏料的小房間換到一件寬敞明亮的大房間一樣。
紙張的選擇也很重要,尤其是對畫冊這種需要細細品味的書籍來說。
過于粗糙和輕薄的紙張都不適合用來印刷畫冊。試想一下每當你翻閱一頁時都粗糙硌手,從這頁人物的衣服上就能看見下一頁人物的臉,你還有興趣看下去嗎。
如果以后你想從事設計的話,這些都值得注意。
五、創意
每個畫家都有他獨具創意和特色的地方,而這些是我們非藝術頭腦的人很難想到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從中吸取營養,然后點燃靈感,加以合理的利用。
很多小伙伴有邊看書邊聽音樂的習慣,那你有沒有想過為畫加上一段樂曲呢?這段樂曲是獨屬于這幅畫的,畫中的一切因為曲調而變得更加鮮活。
很多古風的插圖應該是從這里來的吧,撐傘的姑娘,朦朧的背影。
1
有商業頭腦的人直接就按畫中人物的服飾打版做衣服啦,感覺像cosplay~
很多小伙伴問我為什么喜歡看畫冊,起初當然是個人愛好啦,我對色彩比較敏感,喜歡一些有設計感的東西。
(當然裝逼也是一部分哈哈。試想一下,在某個晴朗的午后,你坐在玻璃窗旁,陽光斜射入戶,在你桌前的書上留下一片光斑。這時恰好你的男神走過……也許結局會因為你看的是一本《~~畫冊》還是《馬克思~~》而不同)
后來越來越發現看畫冊的好處,比之純文字的書籍,它形色結合,不容易視覺疲勞,反而會對視覺產生強烈的沖擊。
畫冊里的文字一般短小精悍,極具深意,很多時候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寫短小型的文章很有幫助。
據我所知很多作家都是因為看到一幅畫而構思起了一首詩或者一則故事。這不難理解,因為畫本身就是一段沒有文字卻又耐人尋味的文字。
好啦,今天分享到這里,繼續看我美美噠的畫冊~
文 / 伍七言
PS:你有喜歡的畫冊嗎?歡迎留言分享哦,一起來尋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