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輪詢是對輪詢的改進版,客戶端發送HTTP給服務器之后,有沒有新消息,如果沒有新消息,就一直等待。當有新消息的時候,才會返回給客戶端。在某種程度上減小了網絡帶寬和CPU利用率等問題。但是這種方式還是有一種弊端:例如假設服務器端的數據更新速度很快,服務器在傳送一個數據包給客戶端后必須等待客戶端的下一個Get請求到來,才能傳遞第二個更新的數據包給客戶端,那么這樣的話,客戶端顯示實時數據最快的時間為2×RTT(往返時間),而且如果在網絡擁塞的情況下,這個時間用戶是不能接受的,比如在股市的的報價上。另外,由于http數據包的頭部數據量往往很大(通常有400多個字節),但是真正被服務器需要的數據卻很少(有時只有10個字節左右),這樣的數據包在網絡上周期性的傳輸,難免對網絡帶寬是一種浪費。
Websocket是應用層第七層上的一個應用層協議,它必須依賴HTTP 協議進行一次握手,握手成功后,數據就直接從 TCP 通道傳輸,與 HTTP 無關了。
Websocket的數據傳輸是frame形式傳輸的,比如會將一條消息分為幾個frame,按照先后順序傳輸出去。這樣做會有幾個好處:
1)大數據的傳輸可以分片傳輸,不用考慮到數據大小導致的長度標志位不足夠的情況。
2)和http的chunk一樣,可以邊生成數據邊傳遞消息,即提高傳輸效率。
首先,Socket 其實并不是一個協議。它工作在 OSI 模型會話層(第5層),是為了方便大家直接使用更底層協議(一般是 TCP 或 UDP )而存在的一個抽象層。Socket是對TCP/IP協議的封裝,Socket本身并不是協議,而是一個調用接口(API)。
Socket通常也稱作”套接字”,用于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個通信鏈的句柄。網絡上的兩個程序通過一個雙向的通訊連接實現數據的交換,這個雙向鏈路的一端稱為一個Socket,一個Socket由一個IP地址和一個端口號唯一確定。應用程序通常通過”套接字”向網絡發出請求或者應答網絡請求。
Socket在通訊過程中,服務端監聽某個端口是否有連接請求,客戶端向服務端發送連接請求,服務端收到連接請求向客戶端發出接收消息,這樣一個連接就建立起來了。客戶端和服務端也都可以相互發送消息與對方進行通訊,直到雙方連接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