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到一個好消息,臺灣“立法院”初審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讓我想起上周在朋友圈流傳的,愛白星星關于中國同性婚姻的觀點:中國現在大部分的LGBT需要的不是同性婚姻,而是反歧視。換言之,NGO不應該浪費精力在同性婚姻立法上,應該著眼于反歧視。
星星的觀點并不新鮮,十幾年前他就執有此觀點。作為中國同志運動的老前輩,星星被眾多NGOer視為同志運動的指路明燈。但是,再明亮的燈,也有照不到的地方。這里,我就同性婚姻議題,來為星星補充一些不同的視角。
在論述我的觀點前,先給星星提幾個問題:
1、怎么衡量同志NGO對同志自我認同的幫助?
自我認同是一個很主觀的成果,是無法衡量的。這就讓同志NGO陷入了一個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幫助多少人完成了自我認同無法衡量,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不會有明確的成果。沒有成果,NGO如何衡量自身存在的價值?
2、什么時候開始同性婚姻立法的推動,才是正確的?
西方同性婚姻、反歧視已立法的國家,尚且有同志無法自我認同,有歧視存在,中國同志的自我認同工程、反歧視的工程,何時能完工?難道真的要等自我認同和反歧視都達成了,才能開始推動同性婚姻立法?
同志NGO怎么發揮作用?
我認為,星星提出這一系列的觀點,將對中國同志NGO如何分配精力、資源造成直接影響。首先,我們分析中國的同志NGO,在中國社會有什么樣的作用。星星提到了一個中外同志都認同的現象,中國在LGBT議題上過去10年的進步,相當于美國40多年的進步。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但這個進步是同志NGO造就的嗎?當然不是,我們的同志NGO相比美國的同志NGO能力尚淺,又怎么可能在更短時間做的更多。
幾十年前的美國,面臨的是同志權益的從無到有。而中國伴隨著社會開放,中國普羅大眾走出中國看世界,世界的資訊涌入中國。人們接觸到,并接受了同志權益已獲得一定保護的西方社會價值觀念,從而幫助了同志權益認同在中國社會的普遍提升。這相當于中國同志繼承了西方同志運動帶來的豐厚遺產。
相對于在激烈抗爭中成長起來的西方同志NGO而言,中國的同志NGO沒有經歷過嚴峻的考驗,沒有卓越的履歷,沒有寬松的政治環境,真的還很稚嫩。面對更加開放、飛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既然沒有大塊頭,同志NGO就應該做四兩撥千斤地做事:分配資源和精力要眼光長遠,多使巧勁。
單純反歧視,同志NGO能得到社群支持嗎?
星星曾提到兩件事:一是同志NGO的活動,年紀稍大的同志很少參與;二是中國的同志NGO開始考慮向中國的同志社群募款了。這兩件事背后,可以看到同志NGO是否運用到了巧勁。
年輕、剛剛開始接觸同志權益議題的LGBT積極參與同志NGO的活動,等他們長大了就興致寡然了。因為在他們的生活里,并不覺得反歧視議題比其他事情更重要,性傾向歧視并沒有威脅到他們的正常生活。越是“自我認同好”的同志,反而有更多辦法規避社會歧視,久而久之,他們認為能不被歧視,取決于個人能力(無論是否正確,這個觀點非常普遍)。他們認為,改變社會(反歧視)是過于難達到的目標(無法衡量、不清晰的目標),被歧視的人應該提升自身能力,來抵御被歧視的風險(很有道理啊)。
同志NGO的活動需要自我認同好、握有社會資源、握有金錢的成年人的參與支持。而在這些同志眼里,同志NGO做的事情空洞無用(無法衡量、不清晰的目標),又不是自身需要的。請問同志NGO如何鼓勵他們打開錢袋子?總不能指望沒有自我認同的人來支持同志NGO吧。
同性婚姻就是反歧視
隔壁臺灣如火如荼地推動同性婚姻,我在facebook觀察到——同性婚姻歸根結底是反歧視運動。
為什么把夫妻改為雙方?為什么同志可以共同擁有孩子?怎么接納同性結婚的同事?……所有關于同性婚姻的這些問題背后都隱含著一個共同的答案——同志和異性戀者是平等的人。
所以,我建議星星和同志NGOer,不要把同性婚姻當作反歧視運動的果實、成功的花環,要把同性婚姻本身當作反歧視的手段。因為同性婚姻,才能集合一大堆關于反歧視的話題集中展現。有些議題,我們要推到大眾面前,找10個記者未必夠。但集合成同性婚姻的議題,全體增長了曝光量。同性婚姻就是同志運動最大的IP(如果關心互聯網,大概你會接觸IP這個概念),有這么好的反歧視資源,為什么不用呢?
為什么同性婚姻宜早不宜遲?
行遠路,當早出發。同性婚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什么都不準備,最終也不會有此大廈。
同樣參考隔壁臺灣,facebook上有很多臺灣同志站出來為同性婚姻發言。這些發言的水平,普遍很高,體現在對同性婚姻相關所有議題的熟悉、對性別理論的捻熟、對政策精確的理解把握。這樣平民高水平地參政議政,當然與臺灣開放政治環境的熏陶是分不開的。這方面素質,我們本身就薄弱,更該早做準備。不然吵架都吵不過反同者啊。
臺灣此次的同性婚姻討論,不限于同志社群和反同的人參與,很多社會知名人士都對此發言。為什么?因為這個議題首先能團結全體LGBT社群,無論什么階層,都會在乎是不是能和愛的人結婚。各個階層的同志的參與,才有了令整個社會參與的影響力。這種凝聚力非一日之功,應當早做準備。
同性婚姻在中國的優勢
婚姻幾乎是全體中國人都逃不開的話題。既然逃不開,為什么不因勢利導,讓同志們把為這個議題而死的腦細胞,多用幾個在同性婚姻上呢?只要你碎碎念,無論贊同與否,他腦子里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因為這個話題和他的生活太密切了。
對于中國人來說,歧視是太抽象的詞匯,婚姻非常具體好理解。讓別人接受你的理念的時候,是用簡單的詞匯呢,還是用難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