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前幾天大結局了,(雖然很多人已經提前看了)。
作為網癮少女,在微博上刷完了整部劇。
更新一次就上一次熱搜,暑期檔爆款劇非它莫屬。
說起《三十而已》的三個女主角,最能夠引起社畜共鳴的應該是江疏影扮演的王漫妮。
30歲的年紀,還是個瀘漂,當個基層的奢侈品銷售,沒錢、沒房,沒車,沒結婚甚至連男朋友都沒有。
薪水不高,一半的工資都用來付了房租,需要精打細算的過日子,買一次菜,包頓餃子,要吃上一個星期。
獨自在上海打拼,王漫妮為了工作也是拼盡了全力。
做個基層銷售,為了給公司要回債款,王漫妮能夠每天蹲守在別人公司,不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和指指點點。
為了要債,被富家女呼來喝去,隨叫隨到,深夜了還得替富家女代駕。
別人在KTV唱歌,她坐在門外啃她的晚飯——方便面。
她就像漂泊在北上廣深的每一個人,吃過生活的苦和職場的心酸。
網友直呼“太真實了,這就是我。”
可就算這樣一直工作到退休,她還是買不起上海的一套房。
之前中產階級的標準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
什么樣的條件,才算是邁入了中產階級的門檻?
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車有房,有點閑錢,旅行自由。
這是大多數人心中的中產階級的條件。
美國的社會學家就將中產階級分為了老中產和新中產:
老中產通常擁有個人獨立經營的資產,成員主要為自由農場主、小企業家。
新中產則通常沒有個人獨立經營的資產,主要從事腦力勞動,通常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大多接受過大學教育。
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中等偏上,享有較為舒適的生活條件,并且通常追求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按照這個條件,你能達到中產階級的標準嗎?
沒房沒車也沒錢的社畜本人的我,確定是不能的。
王漫妮自然也是不能的。
我們都是無產階級的圣斗士。
別說她,那么多的北漂、瀘漂、深漂,即使工作一輩子,多數人也買不起那座城市的一套房。
那為什么每年還是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繼的奔向那幾座心中的高山呢?
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是留在土生土長的老家,還是當個城市的“漂泊者”,奮斗拼搏一把?
前者,過上了安穩舒適的生活;后者,生活再苦,打碎的牙也要往肚子里咽。
奮斗,成了實現理想的,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
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印象很深。
“年輕人的奮斗應該被嘲諷嗎?”
當時看到這個標題,我還很詫異,怎么,現在連奮斗都要被嘲了?
這屆年輕人也太難了吧!
仔細一看,嘲的不是奮斗者,而是奮斗逼。
啥是奮斗逼呀?
簡單地說就是,天天把奮斗放在嘴邊,不管工作做沒做完,都要加班到很晚,以顯示自己努力工作的樣子。
奮斗跟奮斗逼還是有區別的。
前者是為了實現自己理想和自我價值而奮斗,后者是為了實現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奮斗。
為什么奮斗逼會被嘲?
因為他破壞了正常的勞工秩序,讓勞動力變得更廉價,996也就真的成福報了。
網上有人舉了個例子,生動的解釋了奮斗逼帶來的負面效應。
比如你在電影院看電影,前面有個人突然站了起來,你為了能看清楚,所以也不得不站了起來, 最后就是電影院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
但是結果還是一樣的,都是看電影,只不過大家從舒舒服服的坐著看,變成了抻長脖子站著看。
年輕人要奮斗,但千萬不要變成奮斗逼。
那年輕人的奮斗應該是怎么樣的?
我覺得是,不要被外在所影響、所限制,去想去的城市、見不同的人。
不懼別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別畫個框框圈住自己。
王漫妮在30歲的那年,放棄掉熟悉的城市、熟悉的朋友、已經步入正軌的工作,出國留學。
很勇敢,也很戲劇。
飾演王漫妮的江疏影在《三十而已》收官時發了條微博:
“30歲去留學,是一場絢麗的突圍。上海代表的生活,不是漫妮生活的終點,人何必被一座城市困住。”
她坦言,她特別喜歡王漫妮身上的韌氣,不怕跌倒,不怕重頭再來。
她跟王漫妮有著相似之處。
江疏影上戲畢業后,沒有馬上投身演藝事業,反而出國留學深造,獲得了碩士學位。
在出名要趁早、女演員花期短的娛樂圈,她能夠花費幾年的時間,去提升自己,很是難得。
以前,年齡增長、害怕衰老,給她帶來很大的恐懼和焦慮。
但到了30+的階段,經歷多了也就變得坦然多了,年齡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
同處王漫妮這個年紀,她也能夠理解漫妮出國留學的選擇。
“王漫妮的選擇看上去不切實際,實則很真實。”
不被一座城市困住,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怕從頭再來,真的很需要勇氣。
格雷厄姆在《市井雄心》里,講了城市的性格對人的影響和塑造。
紐約告訴你,你要賺更多的錢;
劍橋告訴你,你應當更聰明;
硅谷告訴你,你應該更強大。
有些人16歲就知道自己一生的目標,但是絕大多數有雄心的年輕人,領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比“天生我才有嘛用”要早一點。
所以,“除非你已經確定要做什么以及哪里是事業的中心,否則你年輕時最好多挪幾次窩。”
年輕的時候,多嘗試,總沒有錯,大不了,從頭再來。
我有個朋友,90后,也快30了。
前兩天給我發消息說,他要結婚了。
我給他包了個大大的紅包,順便閑聊會問問他的近況。
他說現在在復習,準備考試。
我特別驚訝,你都這么大年紀了,還準備考研啊?
他發了個哭笑不得的表情:不是的,是高考。
他工作幾年之后,發現自己還是想當個醫生。
就想重新回去上個大學,找回自己以前的夢想。
年近30的高齡,還回去高考。
就算如愿考上,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再出來已經“四十不惑”。
聽上去比王漫妮的求學路還不切實際。
可他不是想想而已。
買資料買教輔買課程,除了吃喝拉撒,他都關在小黑屋里啃書。
我很佩服他,至少我沒有他那么大的勇氣。
年齡不該困住一個人的求學路。
30歲又怎樣?
楊瀾不也是在年華最好的時候,放棄掉如日中天的主持事業,選擇出國留學?
30歲出國留學,是一種選擇,重新高考,也是一種選擇。
人生那么長,又何必被年齡、城市困住。
做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自己不覺得遺憾,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