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性。在過去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中,先是60、70、80年代的人們追求自身的成功,如今無論是成功的還是不成功的,我們這些人又在開始追求孩子的成功。這無疑是社會巨大的進步,解決了吃穿住用行的基本需求之后,人們有了更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能力去教育培養下一代。
于是在爭強好勝的社會氛圍中,教育自然也逐漸以家長們瘋狂搶奪教育資源的方式被卷入競爭,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到大學,從早教班到興趣特長班到課程輔導班,無不在角逐每一個階段的成功。然而有些家庭的孩子注定不會太差,有些家庭的孩子注定已與成功無緣。原因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成敗決定的。
很多父母舍得為孩子投資各種班,但可能會忽略孩子從出生到讀大學需要怎樣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樣的父愛母愛,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我們做得合格不合格,我們把一個怎樣的孩子交給了學校?當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學后抱怨孩子和自己不親、自理自律能力差、沉迷游戲、過于叛逆等等問題的時候,我們最該反思的是給予了孩子怎樣的成長過程。
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現在:
1.缺乏足夠的親情撫養。有的家庭雙方老人沒有能力幫忙撫養孩子,把孩子完全交給保姆或是過早的送到托育機構,都是無耐之舉,缺少了親人的撫愛和嘮叨,對孩子早期的各種成長發育是弊大于利的。身邊有兩位40多歲的媽媽生了二寶,分別將不滿1周歲和1周半的孩子送到了托育機構。有時早晨出去買早點看到孩子媽媽帶著奶粉尿不濕推著嬰兒車把孩子送上門口接送車的那一刻我會眼睛濕潤,因為我也是媽媽,我理解那種愛和痛,但我又不理解是什么讓兩位媽媽有能力和勇氣生育二寶卻不能再多陪孩子一兩年?
2.忽視堅持經常的親子互動。有的父母其實是很重視親子關系的,經常周末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親子活動。但平時在家卻忽略了多陪孩子一起玩兒,或者工作一天感到身心疲憊,回到家對孩子陪玩的請求不予滿足,不能耐心和孩子溝通,聽取孩子天真的訴說,孩子說話問話時總是簡單粗暴地應付孩子:“去,自己玩去!”自己卻躺在沙發上看手機。這樣偶爾為之可能并無大礙,但如果經常如此,我們做父母的真得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了。
3.多人輪流帶娃育兒方式不一致。很多80、90后父母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喜歡孩子都想幫忙看,有的就達成妥協,周一周二周三奶奶帶,周四周五姥姥帶,周六周日爸爸媽媽帶,把孩子當成了皮球滿足全家人對孩子的疼愛。如果全家人的育兒理念和方式能夠達到高度一致,這也無可厚非,關鍵是沒有那么容易一致。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特別愛搶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又不讓別人碰,只要有小朋友靠近就拳打腳踢,只要不依著她就哭鬧不已,奶奶每次都要費很多口舌才能勸說好孩子。有一次看到這個孩子的姥姥帶著她玩,突然和別的小朋友搶東西打了起來,姥姥二話不說,照孩子腿當當踢了兩腳,拿起背包、用胳膊夾起孩子氣沖沖地就走了。當然這樣的姥姥是個例,但多人輪流帶娃而育兒方式又不一樣,確實不利于孩子建立統一的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
4.父母經常吵架家庭不和諧。這一點大家都比較認同,恩愛的父母和諧的家庭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但依然有父母由于各種原因忽略孩子的感受,或是雖然知道吵架對孩子不好,但卻經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比較小的孩子面對吵架的父母根本不明白發生了什么,他會恐懼,會無助,也可能會認為是自己又做錯了什么惹父母不高興,而且憤怒中的父母也難免會將壞情緒波及到孩子。經常生活在緊張的家庭氣氛中,孩子會變得疏離父母,不信任父母,不愿與父母溝通交流,父母也就不能再完全了解孩子的內心,當孩子出現什么問題時,我們不容易找到原因。
5.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甚至動手。我們做父母的誰又能保證一輩子不對孩子發次脾氣,偶爾適當運用一下威懾力制止孩子的危險行為未嘗不可,但如果動不動就發脾氣,就抱怨孩子“你不知道他有多氣人!”我想這時我們就該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換一種教育方式了,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別讓這種惡性循環持續下去。不然,我們很可能收獲一個同樣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過于叛逆教育不好的問題兒童。
6.缺乏家庭教育知識不懂如何科學育兒。其實所有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都可以歸結于此。如果能有意識的學習現代育兒知識和教育理念,很多問題就可以避免,就可以盡可能少的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但我們也反對照本宣科教條式的教育孩子。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就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家庭物質條件精神環境不同,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同,教育孩子需要我們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家庭狀況,分析辨別哪種育兒方式、教育理念更適合。只有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擁有科學的育兒知識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是失敗。避免了失敗也就意味著成功,或者離成功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