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著》是作家余華早期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很多人推崇,在世界范圍內流傳也很廣泛。
故事講述了曾經的地主兒子福貴輸光家財一家陷入貧困,經歷了生活的種種磨難,最后所有的家人都相繼離他而去,行至暮年只能與一頭老牛共同度日。
看完后的人無不感慨。
一位意大利的中學生問余華,“為什么您的小說《活著》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里要講生活而不是幸存?”
可余華答道:“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在旁人的眼里福貴是悲慘的,可是那么多的磨難當中,所有的家人父親、母親、妻子、女兒、兒子、女婿、外孫都用最大的愛來包容和陪伴他,盡管財富沒有了、親人離開了,可是那些愛、包容、體諒和陪伴一直留在他的心中,他為曾經擁有的一切感到幸福滿足。
這便是一個行將入土老人的心情,對生活最終的態度。
多年前,初讀《活著》,我的看法同那位意大利學生大相徑庭,是帶著同情的心理去看福貴的一生,是將他當做一部中國人的困難史來讀。
然而,再次拿起這本書,一口氣讀完,放下時卻有種對生死頓悟的空靈之感:生活在于自我的感受,只要在生活里全身心地愛過付出過,便是為自己而活!
所以福貴是在活著,因為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徹!
2、
在小區湖邊散步時,有兩位奶奶正帶著孫子坐在木椅上聊天,話題是圍繞著孫子將來上幼兒園。
一位老奶奶道:“小區里的幼兒園太貴了,一學期得8000多。”
另一位答:“劉奶奶家兩個孩子都送到外面幼兒園去了,每天早晚兩趟自己接送,便宜一半!”
第一位老奶奶馬上來了興趣:“她怎么受得了?我不行的,只能送小區,我腿痛,走不了那么遠。”
第二位奶奶道:“她比我們小好幾歲,得孫子早,媳婦又勤快,時間肯定多。我也不行的,家里什么事都靠我,哪里還能走那么遠接送哦。”
兩個老太太的話題至此轉向比誰身體更不好、誰媳婦更不勤快、誰兒子更不體諒自己、誰在家里最辛苦。
終于,一個老奶奶懷里的孫子允吸著手指大哭,老人之間熱火朝天的討論告一段落,“餓了,要回去喂牛奶了!”奶奶起身朝居民區走去,還不忘再補上一句:“我就是苦命,一生沒過好日子,身體也不好,老了累死累活還不受待見!”
對于二位奶奶高度一致的生活體會,作為路人我倒頗有些不贊同。
首先二位衣著打扮得體,保養得都還不錯,至少沒有被歲月過分摧殘;其次,有條件將孫子送到更為昂貴的小區幼兒園,說明經濟條件還過得去;再者,能在風和日煦陽光明媚的上午閑適地坐在湖邊閑聊,說明也沒有那么忙,電視里經常可以看到農忙的老婦人下田地后面都背著孩子,相比之下她們這已經是閑大發了。
兒孫滿堂,家境良好,身體看著都還算健康,在這個社會已經算是超越了許多同齡人,可是,她們對生活為什么還是不滿?而引發她們不滿話題的是個可能經濟條件不如她們,卻要更辛苦的同齡婆婆,因為那個婆婆比她們小一點、身體好一點、媳婦勤快一點。
她們以別人的生活為標準,永遠只看到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既然什么都不好,那么生活自然是痛苦的。
以他人為鏡,照自己的生活,自然不會事事順心。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選擇也是不同的,完全沒有比較的意義。
如果硬要按那一套不合適的標準,那么生活自然是時時都在苦惱里。
3、
我剛大學畢業那會,不停地換工作。其實每次辭職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只是覺得下個工作或者錢途會更好。
一個同學問我,這么折騰為什么?
我答:三年后我想混出點成績來,覺得下家好像更有發展。
現在好幾個三年過去了,我還是沒有混出什么成績,卻明白了成績是給人看的,看著別人光鮮高薪背后更多的是旁人無法企及的努力和付出。
年輕時渴望成功,但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成功,只一味地奔著貌似所有人都認同的升職高薪奔去,那是被大多數人看到且認可的一種成功模式。一味的追求別人眼里的成功,卻忽視了內心的想法和真實的情況,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疲于應對。
這其實是對生活得一種附和,大家都說好,那么我也向這個方向去實踐,可結果呢?
最開始離職的那家公司,不到兩年便成功上市,在業內名氣響當當?聽說我辭職了,不少同學十分好奇,那么好的地方你怎么走了?每次都只能低頭臉紅,一個理由都回答不出來,更別提告訴他們,其實進入那家公司前后不到三個月,剛被評選為最佳新員工,公司老總無意中看了我的表現已經準備破格提前為我轉正。
不過是因為當時剛畢業找工作,是海投簡歷,不少之前沒有聯系的公司在我入職后發出了面試邀請,其中一家開出了貌似更為優厚的條件,面試官的描述里高薪是唾手可得的、升職是指日可待的。于是便開啟了這段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悲催旅程。
后來雖說不那么折騰了,卻花了好幾年才平復了內心不安定的想法,開始接受平淡真實的生活。如果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那么就以平常心去過普通的生活,想通了,至少就不會瞎折騰,生活似乎也更舒適了。
也許這便是生活,感覺始終都不能如愿,看著別人的生活更舒適,看著別處的風景更加美好,卻始終不去認真審視體會自己的生活。福貴一生多舛,可他卻領悟到自己人生的味道,幸福且滿足;兩個奶奶明明家庭美滿生活無憂,卻要為無所謂的事情自嘆自憐;我年少的時候仗著青春的資源盲目地追求高薪,卻最終精疲力盡毫無建樹。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家人?孩子?事業?金錢?抑或他人的看法?這些都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可并不是全部。家人終將離去,朋友終將分散,事業終會有盡頭、金錢終會有用盡的那日、他人的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會消散,所有外在的條件逐漸離去,你仍是你,你的生活仍是你的生活,沒有任何替代。
我們以他人為鏡,希望自己的生活事事順心;我們以他人的看法為準,時刻追求并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東西,最終都只會勞心勞力,竹籃打水一場空,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所謂水中花、鏡中月,這些東西雖然美好卻注定無法得到,與其空牽掛,不如珍視自己所有的,感恩生活的賜予,命運的巧妙。
生活是一個常態,活著是一種姿態,無論是高空翱翔還是低空飛行,都是自己的選擇。
用一顆平常的心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就如福貴一般,無論生活賜予什么都甘之如飴,相信自己已經擁有最美好的,自信快樂滿足地生活下去。好好活著,為自己而活,這才是生活最美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