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圖一定有很多人見過。從內到外三個圈圈,代表人的能力范圍*焦慮程度。
最中間的,代表每個人的舒適區(comfort zone),在這個范圍內,這些事務你都能駕輕就熟地完成,所以你感覺安全、自在,一點也不焦慮、不緊張。
再往外,代表每個人的學習區(learning zone),進入這個范圍后,這些事務的難度上升,你有些害怕,有些緊張,但是好奇心和挑戰欲驅使著你前進,挖掘出你的潛能,展現出最優秀的你!
再往外,你就進入了恐慌區(panic zone),超越了你目前所能承受的壓力,你將過度焦慮,這里目前就還不適合你。
這個理論來自于一些針對“焦慮水平對人的能力表現的影響程度”的研究(注1),這些研究發現,適度的焦慮和緊張,可提高人的能力表現。不過繼續下去,過高的焦慮和緊張,又會導致人的表現水平下降。
因此,有很多人提出了“走出舒適區(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的概念,要挑戰自我,要不斷前進和成長。
但是,這里有一個誤區存在。有些人會覺得,那就意味著做得好好的工作不要做了,專找自己不擅長的事去“挑戰”!
不是這樣的。
喜歡安全和舒適,可說是人的一大天性。要人違背天性,去天天追求緊張,聽起來不是很有吸引力啊。
另一方面,追求成長也是人的一大天性。如果永遠停留在舒適區,死水一片,停滯不前,存在感非常的 low,其實也是一種痛苦。
怎么破?下面這段話也許可以給你啟發:
YOUR COMFORT ZONE WILL GROW!
If your comfort zone is small, i.e. the number of things you can do without feeling anxious are few, you’ll either be anxious a lot of the time or miss out on a lot of the excitement life has to offer.
By gett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more regularly, you’ll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ings you’re comfortable with.
You’ll also be able to enjoy more things in life, since familiarity makes us more likely to enjoy something, even if it turned us off at first.
-- Belle Beth Cooper
明白了嗎?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如果你經常給自己的能力范圍進行一下拓展,漸漸的,原來給你帶來焦慮的事務,就會慢慢變成讓你熟練、熟悉的事務,也就是說,你的舒適區擴大了!!!而且像水波一樣,可以一圈圈越蕩越大……
不是刻意的為“走出”而“走出”,而是基于你個人已有的核心,往前一點一點推。你本來擅長的事,還可以再拔高嗎?你一直在關注一直想做但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可以往前踏一步嗎?……
你的目標不是僅僅走出舒適區,當然更不是另建一個舒適區,而是擴大你本有的舒適區,為著更大的生活自由度,為著更大的心靈自由度!
這是多么可愛的目標??!
又是多么令人振奮的啟發??!
我們追求舒適自在,但我們不想一生困在小小的舒適圈內;我們追求的,是更大范圍的舒適自在,更大程度地享受人生!
所以,你的目標是一步一步地,
擴大你本有的舒適區!
注1:這方面已知最早的相關研究是 1907 年 Yerkes 和 Dodson 做的一個老鼠實驗:The Dancing Mouse, A Study in Animal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