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釋】
1、詩題“大林寺”:在江西廬山香爐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2、“人間四月芳菲盡”:“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四月”,古詩詞中所言日月,均指農歷。“芳菲”,盛開的花草。“盡”,指花開盡了、開完了。
3、“山寺桃花始盛開”:“山寺”,指廬山上的大林寺。“始”,才,剛剛。
4、“長恨春歸無覓處”:“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離開了。“覓”,尋覓、尋找。
5、“不知轉入此中來”:“不知”,不料,想不到。“此中”,這山寺中。
【評】
本詩寫暮春初夏時節廬山大林寺景象,是一首紀游詩。詩說:
農歷四月平地上的花都開盡了,山寺中的桃花卻才剛剛盛放。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轉到這里來了。
第一、二句說暮春初夏時節,平地上的花開盡而山上寺廟中的桃花卻剛剛開放的不同景象。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山上與平地存在溫差,因此雖然同是四月,平地上與山上的物候卻不相同。而詩人恰好觀察、捕捉到了這一現象,并由平地花盡山上花開這一具體景物表現了出來,將抽象規律形象化、具體化了。
“盡”“始”二字甚妙。平地花盡、山上花開雖是同時發生的事情,但“盡”、“始”二字卻給人以春光流轉、一先一后的動態感受,仿佛是平地上花開盡了,然后山寺中的桃花接著盛開了似的,巧妙地將地域上的區別轉為時間上的區別。
第三、四句即是對這種區別的體現。之前在平地上眼見春天離開了,不知去了哪里,無處尋覓,如今卻意外地在山寺中遇見了。于是詩人說,原來春天從平地轉到了山寺中來了。春天由平地轉到山上,是擬人,把春天看做會行走的春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春花盛開。
本詩觀察細膩、構思新穎,且辭淺味深,回味無窮。
本詩有序,如下,或可見詩人情意:
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